民間剪紙藝術家創作的以中元節放河燈祭祖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8月25日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又到了緬懷祭奠故人的時候。是獻一束鮮花?燃一支蠟燭?吟一首詩?還是點亮一盞燈?每個人選擇的祭奠形式各有不同。從以前放鞭炮、焚紙錢的時代走過的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選擇更加綠色、文明的方式,去追憶親人,寄托哀思。
“把兩邊對折,折成一個正方形,這是燈的第一層。”劉繼紅是一名民間剪紙藝術家,這天,她作為一名剪紙老師來到了和平區新興街金泉里社區,教這里的居民用剪紙制作出一盞荷花型的河燈來。
“七月半放河燈是我國由來已久的傳統文化活動。古人通過這種形式來悼念先人,祈求保佑后代平安幸福。”劉繼紅覺得,讓大家自己動手做一盞河燈,把對故去親人的懷念就融在制作的過程里,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祭奠形式。
8月25日是農歷七月十五中元節,又到了緬懷祭奠故人的時候。是獻一束鮮花?燃一支蠟燭?吟一首詩?還是點亮一盞燈?每個人選擇的祭奠形式各有不同。從以前放鞭炮、焚紙錢的時代走過的人們越來越多地開始選擇更加綠色、文明的方式,去追憶親人,寄托哀思。
“把兩邊對折,折成一個正方形,這是燈的第一層。”劉繼紅是一名民間剪紙藝術家,這天,她作為一名剪紙老師來到了和平區新興街金泉里社區,教這里的居民用剪紙制作出一盞荷花型的河燈來。
“七月半放河燈是我國由來已久的傳統文化活動。古人通過這種形式來悼念先人,祈求保佑后代平安幸福。”劉繼紅覺得,讓大家自己動手做一盞河燈,把對故去親人的懷念就融在制作的過程里,不失為一種很好的祭奠形式。
劉繼紅為居民講解河燈制作方法
“我挺喜歡這種形式的,文明又環保。”來參加活動的史阿姨表示,自己一直都不相信燒紙的迷信說法。“放炮燒紙污染空氣,弄不好還會引起火災,可為什么還有人去燒呢?還不是怕別人說自己‘不孝順’。依我看,親人在的時候多孝順,多照顧,比身后大辦喪事強得多!”老人的手工沒停,話說得也是干脆利索。 今年71歲的老人舒興芬,在她親手做的荷花燈上寫下了“祝爸爸好”這樣非常質樸的一句話。“我不太會表達,但這句話就是我心里想的。只要我想著他,他就還在。”老人有些羞澀,她告訴記者,自己的父親已經過世27年了,每年清明節、中元節家人都會去公墓祭拜。
“我記得我十來歲的時候,有一次爸爸帶我們去勸業場看燈。那天人特別的多,我爸爸肩上馱著妹妹,手里緊緊拉著我。那一刻我覺得爸爸特別的偉大。”提起父親生前的點滴,這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眼中濕潤,嘴角卻含著笑,仿佛跟著回憶又回到了少女時代。舒阿姨說,雖然父親不在了,但是她的老母親身體還很硬朗,今年已經93歲高齡了,和其他子女居住在濟南。每年舒阿姨總要去一兩趟看望。“只要身體條件允許,我就得去。敬老孝老的傳統不能丟。一方面是看看老娘,另一方面也是給孩子做榜樣嘛。”舒阿姨笑道。
挨著舒興芬坐著的周阿姨告訴記者,自己給父母、公婆都辦了海葬,她認為這種辦理后事的形式最環保。“我和老伴兒也跟孩子說了,等我們百年以后也選擇海葬。從哪里來就回哪里去,融入自然是最好的歸宿。”
文明綠色的祭奠方式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大多數老人都表示,將故去的親人放在心里,就是對他們最大的尊敬與最好的緬懷,選擇什么形式祭奠并不重要。
然而,社區工作人員卻給出了“不同”的觀點:形式也很重要!
“多年來,我們一直在引導居民樹立文明祭奠、綠色殯葬的觀念。為了讓這種觀念深入人心,我們絞盡腦汁,想了好多辦法讓大家理解和接受。”金泉里社區居委會黨委書記、主任陳艷梅告訴記者,從早期的發傳單、口頭宣傳,到后來的“網上祭奠”、集體追思會,許愿樹、燭光朗誦會、天堂信箱……能想到的形式社區里都嘗試過。
“針對不同人群的特點,我們舉辦不同形式的祭奠活動,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讓大家更容易接受文明祭奠的這種理念。” 陳艷梅說,最直觀的結果就是,現在當街燒紙放炮的少了,參加社區共祭的人多了。
“市民日漸提升的生態文明需求使得這種綠色文明的祭奠方式越來越受歡迎。”市民政局殯葬事業管理處業務二科科長朱金方介紹,今年中元節期間,本市將舉辦10場這樣以“紙輕•意重”為主題的社區文明共祭活動,未來還計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引入共祭活動,更好傳承發揚我國傳統文化,為佳節增色。(段瑋)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