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向河北和寧夏兩省(區)反饋“回頭看”以及專項督察意見指出,河北多地整改方案相互抄襲,結構性污染問題突出,大氣污染治理亟須攻堅克難。另外,寧夏經信委多次將行業增加值下降的原因歸結為環保督察和大氣治理,讓環保“背鍋”影響惡劣。
督察要求,兩地抓緊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在30個工作日內報送國務院。整改方案和整改落實情況要按照有關規定向社會公開。
反饋意見
河北通報中點名多個省級部門
督察組指出,河北一些地方和部門推動整改態度不堅決。一些地方和部門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不夠,對推動督察整改工作重視不夠,抓得不緊。保定市作為督察發現問題較多、整改任務較重的地市,2016年督察反饋以來,始終未召開市委常委會、市政府常務會就督察整改工作進行專題研究。
其次,滄州、石家莊、承德等市或整改工作不全面,或整改措施不明確,整改責任沒有壓實;廊坊市固安、永清等縣制訂的整改方案照抄照搬、敷衍應付;唐山市高新區和蘆臺經濟開發區整改方案除個別地名人名外,其余內容完全一致,明顯相互抄襲。
通報中,河北多個省級部門被點名。河北發展改革部門作為熱電項目煤炭替代弄虛作假問題整改的主要責任部門,整改落實不力,項目審查不嚴,日常監管缺位。河北水利部門地下水超采治理不到位,2013年至2017年,河北省壓減地下水28.65億立方米,離目標39-42億立方米還有較大差距。河北國土資源廳對地熱資源違規開發問題整改重視不夠、推動不力。
大氣污染問題,是此次河北專項督察的內容。督察發現,河北省結構性污染問題依然突出,大氣污染治理工作亟須久久為功,攻堅克難。
其中,2017年河北全省萬元GDP能耗0.87噸標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47%。石家莊市產業結構調整和重污染企業退城搬遷進展遲緩,2017年底前石家莊市政府未完成65萬噸焦炭產能壓減任務。
另外,煤炭管控力度仍顯不足。2017年,河北省全社會煤炭消費量2.75億噸,煤炭占全社會能源消費比例達83.6%,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3個百分點。運輸結構污染治理工作滯后。河北全省2017年公路、鐵路運輸分別占貨物運輸總量的92.6%和7.4%,機動車污染對大氣環境影響日益突出,境內重型柴油車保有量達57.2萬輛,較2015年增幅達37.2%。
寧夏將環保視作經濟增長負擔
記者發現,寧夏的反饋意見中,寧夏經信委被多次點名。
通報指出,寧夏在處理發展與保護關系時只算小賬,不算大賬。自治區經信委將生態環境保護視為工業增長的負擔,2017年9月以來,在開展工業經濟運行情況分析時,多次將一些行業增加值下降的原因歸結為環境保護督察和大氣污染治理;2018年1月和5月,在未深入分析且相關數據明顯錯誤的情況下,兩次向自治區政府報告提出,若繼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將嚴重影響全年工業增長目標,試圖推脫責任,干擾決策。
另外,督察組指出,騰格里沙漠違法排污問題引起中央高度重視,2016年督察又專門指出整改不到位問題,此次“回頭看”仍發現整改不夠徹底,藍豐化工廢氣收集處理不到位,廠區周邊異味十分突出,蒸發池底泥應急處置設施管理不規范;瑞泰科技廢水多次超標排放,約6000噸氯化鈉結晶鹽(危險廢物)長期堆存;利安隆(中衛)60余噸中間體低品質紫外線吸收劑長期存放于鐵桶,腐蝕嚴重;園區污水處理廠每天仍有約1萬噸尾水排入照壁山人工濕地。
寧夏監測數據造假事件再次被通報。反饋意見指出,寧夏一些地方和部門對待督察整改不重視、不嚴肅,審核銷號罔顧事實、流于形式。石嘴山市大武口區干擾大氣環境監測站點正常監測工作,2016年12月13日為監測采樣設備“戴口罩”;又于2017年12月制造“冰雕大樓”事件;還于同年12月11日至31日對空氣質量監測站點周邊道路實施交通管制。
水環境是寧夏的專項督察內容。通報指出,寧夏入黃排水溝整治還不到位。2017年13條重點入黃排水溝中,仍有10條水質為劣Ⅴ類,其中四二干溝等7條部分指標較2016年有所惡化。
釋疑
環保督察為何首選河北?
大氣污染問題突出,多市上榜空氣質量最差榜單
2018年5月31日至6月30日,中央第一環保督察組對河北省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整改情況開展“回頭看”,針對大氣污染問題統籌安排專項督察,并形成督察意見。昨日,正式向河北反饋。
2015年7月,《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發布,明確建立環保督察機制。同年12月,中央環保督察首次亮劍河北,河北成為首個也是唯一一個中央環保督察試點城市。
為何河北成為首站?記者梳理發現,此前環境部每月公布的空氣質量最差榜單中,河北城市上榜次數最多,榜單上10個城市河北經常占席超一半。其中,保定、邢臺等城市屢次墊底。
另外,環境部多次指出河北工業圍城、一鋼獨大等問題。彼時,京津冀是全國空氣污染重災區,因此,河北成為了中央環保督察的第一站。
不過,記者發現,昨日督察組反饋意見中,充分肯定了河北近3年來的成效。其中提到,2016年以來,河北省委常委會、省政府常務會研究部署生態環境保護和督察整改工作分別達32次和22次,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批示683件。
大氣治理方面,2017年河北省PM2.5平均濃度比2013年下降39.8%。2016至2017年,河北全省壓減煉鋼產能3622萬噸、煉鐵3513萬噸、水泥547萬噸、玻璃2689萬重量箱。
有業內人士指出,京津冀及周邊地區秋冬季大氣環境的改善,河北作出了巨大貢獻。
為何陸續釋放典型案例?
逐步釋放典型案例是精準督察的方式之一
昨日,中央環保督察組在反饋意見時,同步公布了4個典型案例,河北和寧夏各2個。
記者發現,不同于首輪中央環保督察在結束時統一反饋和發布,在首批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進駐期間,督察組會陸續釋放典型案例,其中,不乏“令人震驚”“現場觸目驚心”“變本加厲”“情節嚴重”“性質惡劣”等措辭,嚴厲程度前所未有。
據悉,“回頭看”反饋期間再發布一批典型案例,“發布案例也要講究節奏。”一位環保專家指出,如果不停地公開案例,公眾會認為只有問題而沒有解決的辦法,地方政府引起重視了嗎?有沒有推動整改?所以,案例需要逐步釋放,典型案例是精準督察的方式之一,“回頭看”不是看所有,而是看突出的、有問題的、老百姓反映強烈的地方。
“督察期間釋放案例,當地官員就坐不住了,能更快推動問題解決;反饋的時候釋放,其他地方官員坐不住了,會對比通報的問題自查自糾。”該專家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