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走進啟蒙,水碧山青,山水相依,處處彌漫著鄉村振興產業興旺的氣息。
依據得天獨厚的優勢,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讓鄉村振興更加“甜蜜”了。而這份甜蜜成果的背后,卻離不開一群人的辛勤耕耘。
六年前,州縣聯合下派干部到啟蒙鎮各村駐村,奔赴“主戰場”一線,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他們與妻孩聚少離多,安家在村里;他們遠離了舒適的辦公環境,將汗水灑在了鄉村的田間地頭;他們從州縣到農村,投身最偏遠、忙碌的一線……
一個個“他們”,用擔當、激情和汗水擦亮了駐村工作隊的金字招牌,在田間地頭,用腳步丈量土地,用汗水澆注收獲,帶領村民走在致富的道路上前行……
抓產業,精準發力出實招
他們來時,前路充滿未知與坎坷,但他們卻敢啃“硬骨頭”,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定意志,一路披荊斬棘,用實干擔當書寫下了大戰大考的合格答卷。
驟雨初歇,啟蒙鎮臘洞村熱鬧了起來,院落內隨處可見蜂箱,周邊回響著蜜蜂的“嗡嗡”聲,這是副主任龍必科的家,他說這些蜜蜂是他們致富的寶貝,養蜂是村里探索出來的致富之路。而說到養蜂,龍必科最要感謝的就是臘洞村原駐村干部王世濤。
“駐村干部知道我養蜂,銷路不好走,他就來幫我推銷,不僅帶來了銷路,也讓我有了養蜂的信心。”龍必科滿眼感激地說,不僅如此,王世濤還邀請專家到林間地頭出指導村民養蜂技術,鼓勵村民參加培訓學技術,讓大家增加收入。為此,王世濤和他的工作隊員抓產業、出實招,付出了諸多的心血和汗水。
對于駐村工作隊,錦屏縣三合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社員們有很多話要說,這幾年來與工作隊的點點滴滴,仿佛歷歷在目,無論刮風下雨還是新冠肺炎疫情來襲,工作隊總是出謀劃策做好防護措施,確保產業安全,讓他心存感激。
一條板凳拉近距離,一杯熱茶解開心鎖,山坳里的鄉村別墅,產業基地的蓬勃興起,林間地頭,演奏出一首鄉鎮振興進行曲。在鄉村振興工作隊和全體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臘洞村村民人均收入逐年遞增,截至目前,村集體經濟總收入達35.69萬元。
齊心干,村民致富闖新路
“幾年駐村人,一生駐村情”。他們離開時,滿目葳蕤,產業興旺,鄉親們心懷感恩,淚目閃爍。
“真的不舍你回城,他們幫助我們太多了。”在啟蒙鎮雄黃村,得知第一書記李必學要走了,55歲的村民楊珍妹,表情凝重起來,低聲哽咽,強忍淚水拉住李書記的手依依離別。
這幾年來,從不理解、不支持到親如一家人,工作隊和村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誼。改思想、發產業、闖新路……工作隊來了,鄉親們的日子也好起來了。如今,村里既有見效快的養殖產業,也有種植效益高的種植產業,村民的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要不是工作隊,我不知道現在的日子過得怎樣。”今年37歲的羅橋菊是產業發展的受益人之一。她介紹說,以前除了水稻外,就是在家里種點芥菜,沒有固定收入。自從雄黃村吊瓜基地建成以后,她獲得了一份工作,每個月有固定收入,還能按點上下班,天天在地基干活,在家門口實現就業,腰包鼓了,腰桿也直了。
闖新路、開新局、出新績,建設產業基地,緩解村民就業難題……一樁樁、一件件的小事、好事是工作隊在雄黃村留下的“痕跡”,也是他們在村民心里刻下的印記。駐村工作干得好不好?和群眾感情深不深?在村民不舍又感激的眼神里、在一次次緊握的雙手和深情的擁抱中已經找到了答案。
傳好棒,為鄉村振興扛好旗
“以前我從單位帶著使命來,如今,卻要離開了,說實話還真有點舍不得,看著村子一天天變好,就像看著自己的家鄉一天天長大,如果離開,希望來接替我的人帶領村民一天天富裕起來。”啟蒙鎮歸固村原第一書記歐益雄說。目前,歸固村的產業還比較薄弱,他還會留下來帶一下新來的隊員,在抓好產業的同時,進一步挖掘發展魔芋、辣椒、四季蔥、稻魚、黑毛豬等產業。
“繼續落實好各項政策、多走訪入戶,實時了解村情民意,防止返貧致貧的情況發生。”啟蒙鎮興華村鄉村振興工作隊楊鴻說,他將繼續駐守興華村,希望能幫助村里開拓多個產業,扛起鄉村振興這面大旗,讓村民的日子越過越好。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希望下一批干部接力跑好下一棒,在農村闖出一片天地。”駐村5年,在即將離別的時刻,地稠村第一書記姜琦心潮澎湃,種種感動他都將永遠銘記在心。
據了解,2015年3月,州縣派出第一批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隊67人到啟蒙鎮各村,他們沖鋒在脫貧攻堅的前線,取得全面勝利;2021年5月,州縣選派第二批鄉村振興工作隊52名工作隊員已全部到崗到位,并從上一輪駐村工作隊手中順利接過駐村“接力棒”,乘勢而上、開拓奮進,扛起“振興旗”邁進鄉村振興新時代。(楊波 陶光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