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年來,錦屏縣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未成年人保護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未成年人關愛保護工作作為保障民生、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通過多部門聯動,多方面推進,建立健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機制、夯實筑牢基礎保障、強化宣傳教育等措施全面維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營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良好社會環境,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初見成效。
一是領導高度重視。成立了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由縣委政法委書記、縣政府分管副縣長擔任雙主任,有關部門主要領導任副主任、各部門分管領導為成員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在縣民政局設立了由縣政法委副書記、民政局主要負責同志任辦公室主任和相關部門分管領導的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承擔委員會日常工作,負責未成年人保護具體業務指導、督辦、調度等工作。并將未保工作納入平安錦屏建設考評考核,納入各鄉鎮、縣直各單位年度考核內容,為推進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提供強大組織保障。
二是建立工作機制。充分利用“一張網一中心十聯戶”網格化社會治理平臺,著手建設未成年人保護信息系統,建立監測哨點,設置未成年人敏感問題監測管理員,對各層級未成年人進行分級管理和風險研判,構建“三級聯動”監測管理平臺。全縣各村(社區)均配備了兒童主任,對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離婚家庭未成年人、未成年刑事案件受害人等特殊服務對象進行信息收集、研判、調度和運用?h民政局、各鄉鎮建立了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散居孤兒、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信息臺賬,對信息數據實時更新,實行動態管理監測。
三是夯實筑牢基礎保障。加強和完善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人保護機構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290萬元,設置床位100張,修建縣級兒童福利院1個,目前,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現正實施裝修工程,已完成裝修工程量的90%;投入650萬元,設置床位100張,修建縣級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1個,目前,已完成主體工程建設,現正實施裝修工程,完成裝修工程量的90%。聚焦四類特殊群體。組建未成年人關愛保護救助工作專班,制定保障措施,落實兜底政策,加大救助力度。截止2021年7月底,全縣共有留守兒童3563人,納入低保保障的兒童268人;散居孤兒23人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22人全部納入特困生活保障范圍,重度殘疾兒童全部享受殘疾人“兩項”補貼。同時,縣民政部門還加大對重大疾病患者、殘疾人、精神病患者、服刑人員、吸毒人員等特殊家庭未成年人的救助力度。
四是深入推進關愛保護。扎實開展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動態排查管理、評估幫扶、走訪關愛、隱患排查整治等工作,分類落實關愛幫扶措施。充分利用現有的兒童之家、日間照料中心、幸福院設施,為留守兒童在課外時間和寒暑假期間提供活動場所,并引進一家社會服務組織,開展心理輔導、科普宣傳等服務活動;組織縣工會積極爭取社會愛心企業、愛心人士的支持。今年“六一”兒童節期間在四個縣城移民安置點為40名留守兒童困境兒童開展關愛慰問活動,送去慰問資金4000元及200冊書籍。同時制定完善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強制報告聯席會議制度,精準把握未成年保護尺度,堅持少捕慎訴少監禁。一年來辦理未成年人涉嫌犯罪案件3件3人,2件作相對不起訴處理、1件作附條件不起訴處理。同時對嚴重侵犯人身權利犯罪零容忍。辦理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審查逮捕案件6件6人,除1件1人刑事和解不捕外全部批準逮捕;辦理成年人侵害未成年人審查起訴案件5件5人,提起公訴3件3人。
五是持續深化宣傳教育。通過開展“政法干警進村寨”、舉辦法治教育講座、巡回宣講、發放宣傳資料、媒體宣傳等方式,深入推進法治教育進學校、進課堂、進社區、進家庭,大力宣傳《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規,不斷增強青少年法律意識,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共同關注的良好氛圍。一是精心選派了24名檢察院檢察官、檢察官助理擔任全縣 32所中心中小學的法治副校長。今年以來邀請60余名學生及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走進檢察機關,感受檢察文化。二是大力開展各類法治宣傳教育主題活動。結合“法律八進”,按照“誰執法誰普法”普法責任制的要求,協同公檢法、教育、團縣等職能部門利用開展“送法進校園”法治宣傳活動,“6.26”國際禁毒日、青少年法治宣傳教育周等特殊時間點、重要節假日組織學生開展法治專題教育。今年來,全縣共開展各類預防未成年人違法犯罪法治宣傳教育40余場次,共開展“開學第一課”90余場次,受教育師生1.5萬余人次。三是聚焦早婚早育專項治理工作宣傳。成立早婚早育專項治理工作專班,落實早婚早育監測報告制度,建立動態管理臺賬,啟用PSCIS“兩早”跟蹤服務模塊,同時大力宣傳《民法典》、《婚姻登記條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貴州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今年共組織開展義診宣傳活動5次,發放宣傳材料3500余份,深入宣傳貫徹有關未成年人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楊葦)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