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師范畢業后,吳川平有幸被香港明德集團錄用,后又被派到了該公司設立在北京和廣州的工作室,期間還被光榮代表中國的侗族姑娘和國家相關部門領導出訪挪威王國等國家。2016年初父親病逝后,她回到了家鄉,懷揣著父親的遺愿,望著父輩們奮斗一輩子的茶園,心里卻有著說不盡的辛酸與苦楚:眼瞅著是農非農,是工非工茶葉老人及茶二代的兄弟姊妹們,曾經無限榮光,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出口海外,造福一方的土地,也曾是黎平人的驕傲。
隨著國有企業的逐步改制轉型,如今這里的茶場卻成了當地政府的負擔,茶農成了守著茶園領著低保過窮日子的貧困戶。面對著這400多戶茶農,說是農民,可又無田無地,說是企業工人,卻又沒有工人待遇……最后吳川平選擇了回鄉創業。
“苦其心智,勞其筋骨”。艱辛的創業路,讓她受委屈后變得堅強,越挫越勇,面對合作社資金短缺與人才缺乏的困難,她尋遍了相關政策,找遍有關部門,托盡了朋友關系,訪遍了相關企業,終于為了合作社擴大規模能帶動群眾發展,找到了出路。
憑借自己擁有的從事民族文化與旅游營銷宣傳經驗,經過入戶調查研究,拜訪街坊鄰里,結合市場調查分析與家鄉良好的自然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優勢,她聯合家鄉的畢業大學生、本地茶農、茶葉加工技術骨干,成立了黎平侗高茗茶業旅游專業合作社,2016年組織策劃桂花臺茶旅體驗園“首屆生態楊梅節暨父親節親子游園嘉年華活動”。這次是黎平第一次由企業自己沒有政府活動資金,完全由企業組織策劃的活動。通過合作社,公司發展第三產業,走茶文旅一體化的發展道路,拓展合作社社員文化素質不高但能充分就業增收的渠道,帶動家鄉群眾脫貧,目前入社貧困戶已有40余戶150余人,實現了在家門口就業,戶均勞動就業收入在12000余元以上,跨出了致富奔小康的艱難第一步,為茶農們重新鼓起了脫貧致富奔小康的信心和勇氣。
當前,黎平縣茶葉已成為全縣農業產業化的排頭兵,成為全縣產業扶貧的重要力量。經過多年發展,黎平縣茶葉的知名度與美譽度得到了一定的提升,但品牌效應尚未真正形成。
由于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局限性,為了擴大市場,吸收更多的優質資源,2017年11月,吳川平成立了貴州省黎平縣川平茶業發展有限公司,創新產品,優化產品工藝,提高品牌效益,經數月在山里與車間的尋茶、研究和制作,黎平第一款屬于本土的“桔紅茶”上市,并得到市場的肯定與認可,成為2018年春晚貴州肇興分會場指定用茶企業,帶領川平茶業獲得2018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黔東南分會場貢獻獎。2018年黎平電商扶貧“春風行動”黎平茶商群英匯暨電商購物節茶藝之星一等獎。
公司成立以來采取“公司+農戶+基地”的合作模式,帶動農戶脫貧增收。實行“統一管理、統一技術加工、統一品牌、統一銷售”的模式,與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民脫貧致富。先后與云集平臺和公益中國等電商平臺合作,并且通過云集等電商平臺實現線上銷售共60余萬元;黔貨出山到杭州開通了黎平生態農產品平臺,打開了杭州市場。企業通過“電商扶貧”及“黎貨出山”實現銷售收入100萬余元。
2018年期間公司向農民合作社收購干香菇3千余斤,惠及貧困農戶46戶,180余人,實現增收8萬余元;收購米油40余萬,間接帶動貧困戶40戶,實現增收10萬余元;收購香腸臘肉10萬余元,間接帶動貧困戶24戶,實現增收3萬余元;收購椪柑40余萬元,直接帶動農戶16戶,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6戶,實現收入15萬余元。直接新增就業崗位11位,包括5名大學畢業生,4名建檔立卡貧困戶,1名技術工,1名農民工。臨聘農戶累計150余人,其中貧困戶40余人。
2019年初,為了企業發展,將企業名稱川平茶業變更為貴州省黎平縣蟬之聲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目前企業標準清潔化生產車間已經正式落地建成,肇興茶葉體驗店已經建成營業,籌辦黔東南電商助農中心,農產品大數據中心。擁有2個企業自主商標“侗情時光”“蟬之聲”。2020年預計銷售收入達到500萬余元,實現利潤50萬余元,新增長期就業崗位20位,收購農產品惠及農戶200余戶,400余人。(姚進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