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日前,廣東海洋大學70歲的袁亞穩教授一行二人,冒著嚴寒,應邀來到黔南長順縣、黔東南黎平縣做自然免耕法旱稻種植實操技術培訓,深受歡迎。
袁教授應邀在會議上作了專題報告。報告中總結了2021年在黔南州的長順縣,獨山縣,荔波縣,貴定縣和黔東南的黎平縣,榕江縣做自然免耕旱稻種植試驗結果 ,分析當前黔南,黔東南山區農民生產稻米按照現有的耕作方法,育秧插秧用工繁多,化肥農藥成本高 ,農殘污染嚴重,水資源缺乏,稻米生產得不償失,棄耕荒地多等問題, 提出改革現有的耕作方法,推廣免耕自然稻種植技術與方法,可大幅度減少用工,減少或不使用化肥農藥,增產增收,減少與清除農殘污染,讓生產的稻米回歸自然健康品質,深受到會的領導與專家好評。黔南州農業農村局多個領導預約袁教授明年到他鄉推廣免耕自然稻技術。
(袁亞穩教授在長順縣作培訓的情形。)
據悉,已經入黨50年黨齡的袁教授在廣東湛江潛心培育自然免耕旱稻品種與試驗研究自然免耕種植技術方法,獲得成功。為了把這個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袁教授于2021年3月份攜帶自然免耕旱稻種子,無償送到黎平縣、榕江縣、荔波縣、獨山縣,貴定縣,長順縣的多個鄉鎮給農民試種,均獲成功,黎平縣通過農業統計部門測產驗收,畝產量達最低達350公斤,最高的達600公斤。適合貴州山區種植推廣。
(袁教授深入黎平縣高場村干旱荒置田地察看)
袁教授傳授的自然免耕法,實用性強,主要是針對貴州山區的特點,田塊小而分散,旱田多,不宜機械化耕作的實際情況,提出用自然免耕法直播種子,并總結出以草除草方法,可逐步把稻田的雜草除干凈,建設綠水青山如世外桃源一樣的農業田園。種植方法第一年可起耕或免耕分廂條播,點播,充分利用稻草、種植綠肥,使用農家肥,不使用化肥,重點農事工作是人工除草。第二或第三年后就可全免耕點播或直播,復蓋上稻草和綠肥,不用施肥與除草,不使用農藥。只要天上下點雨水,太干旱時補充些水,即可生長獲得好收成。省去了灌溉,省去了育秧、栽秧、薅秧等農事工作,省工省力,大大減輕勞動強度。還省去了生產成本的投入。即使留守老人也可以完成責任田的種植工作。
袁教授說,根據貴州山區的氣候條件,可順天時,應地利,充分利用光溫能源,免耕自然稻種植在適當提早種植,合理加大密度的情況下,可提早到8月上旬收獲,留頭再生晚稻,即種植一季收獲兩季,如果管理得好,有可能實現中稻再生晚稻總收獲優質稻谷900~1000公斤。一般情況下中稻再生晚稻也可總收獲畝產600公斤以上。
(袁教授在黎平縣流芳村作自然免耕旱稻種植培訓。)
黎平縣侗鄉米業總經理石承義于12月23~25日陪同袁教授二人到茅貢鎮流芳村與壩寨鄉高場村作免耕自然稻技術講課培訓時,村委干部與村民聽課并學習了有關技術資料后,對這項技術很感興趣,從理論與實際上接受了免耕自然稻種植技術與方法。在黎平縣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侗鄉米業計劃明年擴大種植到1000畝以上,并按國家最低保護價提高40~50%回收免耕自然稻谷,確保農民增產增收。如這個計劃實現,可讓深山鄉村農民種植稻米收入達每畝2500~4000元。不但省去了生產成本與人工,還可讓稻米生產收入增加一倍以上。由于稻米回歸自然健康品質,回收稻谷的產業也會大大提高生產經營利潤。
這是大山深處鄉村振興農民應走的路……(陸書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