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苗寨,隨處可見的除了吊腳樓,更多的可能就是橋了,而橋從建造材質上來區別可分為木橋和石橋,從使用功能上來區別又分為兩種,第一種是風雨橋,第二種就是家祭橋。
“風雨橋”,顧名思義為遮風避雨的橋,它既可行人也能夠給想乘涼休息的人提供一個很舒適的好地方,到了晚上還有著很多當地的青年男女在這兒“游方”呢!游方為苗語,意為青年男女用情歌對唱的方式進行感情交流,互訴愛慕之意,也就是談戀愛的意思。整個風雨橋的架式,都是以杉木為主要的建筑材料,也不用一釘一鉚,全是木料鑿榫銜接,橫穿豎插,通常都是由橋、樓、塔、亭、門組成。其中建筑的造型,主要是以侗族的鼓樓,苗族的吊腳樓形狀建造而成的,不僅風格很獨特,建筑技術也尤為高超。
“家祭橋”,有別于風雨橋,它的主要功能并不是用于通行,體積也與前者天差地別。在苗寨,家祭橋到底有多少座呢,橋又有多大呢?這個其實誰都說不上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座橋,而且大小沒有統一的規定,最小就有手掌這么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小的橋了。在苗族的傳統文化里,只要家里面有小孩或想要有小孩的都要架上屬于自己家的橋,究其原因有以下兩點,如果是家里面有小孩的,架上橋意味為小孩祈福平安、健康,如果家里面沒小孩的,架上橋意味著只有架上了這座橋,小孩的靈魂才會從橋那里走過來,而且并不是只要把橋架上了就可以,在架橋的時候要請一個苗族巫師選一個非常吉祥適合架橋的日子后,念一些咒詞,還要一些香、紙和糯米飯、豬肉等東西拿來祭拜,這座橋才屬于自家的。然后在每逢過年過節,都會去祭拜它,在苗寨里還有一個節日叫“祭橋節”,也就是祭祀家里的橋的日子,這個節日定在每年的農歷2月2日,這天每家每戶都會煮幾個雞蛋,然后把它染成紅色,再準備一些祭橋必用的東西來祭拜。
橋作為苗族的“三寶”之一,早已融入苗族人民生活當中,成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僅僅起到通行的作用,更是演變成了獨特的苗族文化,千百年來的不變傳承終使它成為了苗族歷史中的活化石。(伍崇淼)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