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8日,記者從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過半年多的考古發掘研究,2020年7月在遵義市新蒲新區蝦子鎮發現的大型墓葬年代確認,大多為元明時期墓葬。其中M1夫妻雙室合葬墓豪華精美,但由于盜擾破壞嚴重,墓主人身份成謎。
2020年7月,遵義市某單位在新蒲新區蝦子鎮實施遷建項目工程,在施工過程中發現工程位置有較多墓葬,隨即停工并上報文物部門。2020年8月初,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隊進行了搶救性發掘。
考古人員發現,該墓群分布在山東坡平緩山腰,遺憾的是墓群整體保存較差,破壞嚴重。考古人員共清理出墓葬22座,分別命名為M1—M22,分別是21座石室墓,1座豎穴土坑墓。其中石室墓可分為豎穴石室墓、橫穴石室墓、遷葬墓三類。所發現的石室墓中,有的使用不規則石板與大量石灰結合修建,無墓門,形似石槨墓;有的墓室則使用較多塊石板砌筑,結構較為復雜,有藻井等特殊結構。
由于年代久遠,墓室遭破壞嚴重,僅部分墓室中出土有人骨,少量文物。其中M1墓室為同塋異穴夫妻雙室合葬墓,墓室結構豐富、系統,有墓門、棺床、排水溝、壁龕、藻井等部分,石壁上雕精美細膩,雕刻有上下錯落相間分布的花瓣、球紋格眼紋飾、纏枝紋。從墓室情況看,主人身份在當時非富即貴,身份顯赫。但因兩墓室盜擾破壞嚴重,人骨無存,僅出土2枚棺釘。考古人員查閱大量相關文獻,也沒有找到任何蛛絲馬跡,墓室主人身份成謎。
此外,在該墓葬群還發現有遷葬墓。其墓葬規格較小,有單室、雙室、三室,多使用6塊石板鑲嵌。部分人骨保存較好,人骨人為擺放,且無其他鈍傷,推測為遷葬墓,在其他地區較少發現。
據負責此次考古發掘的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李奎介紹,在遵義新蒲蝦子鎮發掘的22座墓葬中,有藻井墓葬包括M1、M6、M9三座,M1其形制既有黔北地區宋墓的部分特征,如藻井、案等結構,但相對宋墓又有簡化,而又不似明墓的簡單結構,處于一個過渡時期,推測時代為元代或元末明初,為該墓群中年代最早。M9相對M1簡化更多,僅保留藻井結構,更為特殊的是M6,既有藻井墓葬,也有無藻井墓葬,無藻井晚于有藻井墓葬修建,屬于過渡時期墓葬,其基本的演變情況有了實證,M9、M6推測年代為明早期。除三座有藻井墓外,其他的墓葬為簡單的由6塊石板砌成的石室墓,墓室數量有單室、雙室、三室、五室,規格有大有小,形制較為多樣,時代均為明代。
李奎表示,雖然多數墓葬遭盜擾,出土文物較少,但墓葬形制與類型尤為多樣,這些考古材料大大豐富了該地區的墓葬形制,所發現的過渡時期的墓葬,明確了該地區墓葬形制的演變規律,進一步補充和完善了當地的考古資料。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