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種了6畝多水稻,遠坡的缺水田也種了免耕稻,昔日撂荒的土地全部起來了。”在流芳村壩區里,50多歲的吳世先正在查看壩區高產示范田秧苗長勢。
近年來,流芳村圍繞“穩糧、擴油、增效”目標,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強化技術攻關、品種調優、科學管護、“稻+”探索,將寨頭——高近500畝壩區流芳段,打造成為高標準農田核心示范區,讓昔日“荒地”變“新田”、昔日農田變“寶地”。
“地閑著也是閑著,發展茶葉與大豆套種,這樣一塊地就有了兩份收入,今年這大豆長勢這么好,有盼頭!”種植戶石開斌笑著說道,過去的流芳村,大多數勞動力外出務工,土地隨之撂荒。
“從2005年開始,我們就成立有機米協會發展‘流芳有機米’了,現在應勢發動群眾以‘有機米’為‘小切口’多元化深入發展,取得了新的成效。”談及發展,流芳村黨支書書記石成剛滿懷信心。
今年,流芳村以黨支部牽頭,在原“有機米”品牌的基礎上,集中力量完成300畝壩區高產示范田建設,同步發動群眾實施150畝“茶豆套種”、60畝免耕稻試點建設、稻魚鴨等產業,因地制宜走出一條既保障糧食安全,又促進產業增收的發展新路徑。
“我們有豐富的壩區資源,在高質量完成壩區高標準農田建設基礎上,將進一步推進壩區‘稻+’復合型發展,去年我們“稻魚鴨”綜合養殖500余畝,實現收入50多萬元,今年更有信心把水稻種好、把魚苗養好、把鴨子喂好,真正把‘撂荒地’變成‘致富田’。”茅貢鎮黨委書記姚明鋒說道。
茅貢鎮嚴格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紅線,因村制宜、因村施策,扎實推進耕地撂荒整治,積極探索生態富民新路子,稻魚鴨共生取得了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截至目前,全鎮水稻種植達1.15萬畝,發放魚苗3300余斤,建設高標準農田3221.16畝,完成撂荒地整治16.58畝,整治完成率達100%。(吳琴娟 姚進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