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黎平縣立足區域特點和自身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創新,初步走出了一條“以草定畜、以養定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一體化發展的肉牛產業發展新路子,成功解鎖“牛經濟”密碼,推動肉牛產業成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柱產業,實現產業增效、群眾增收。
為解決肉牛養殖中的糞污資源綜合利用和環境保護問題,黎平縣積極探索“草畜配套、種養結合”的生態循環發展模式。一方面,利用閑置耕地、撂荒土地等種植青貯玉米、甜象草、黑麥草等優質牧草,實施“糞肥還田促草—提高牧草產量—減少糞污排放—最后以草養牛”的種養循環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截至目前,全縣共計完成牧草種植1.8萬余畝,打造500畝以上優質飼草料基地2個,牧草產量可達12.5萬噸以上。另一方面,鼓勵肉牛規模場、養殖大戶收購農作物秸稈,解決“冬春缺草、夏秋余草”問題,擴大飼草料利用率,降低飼養成本;解決因焚燒秸稈造成資源浪費和污染問題,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贏。截至目前,全縣完成水稻種植30.65萬畝,2025年預計可回收利用水稻秸稈5萬噸以上。
黎平縣草地資源豐富,有各種天然草場47.9萬畝,其中疏林草場8.92萬畝、草叢草場19.9萬畝、零星草場1.76萬畝、其他草場17.32萬畝。豐富的草地資源加之優質飼草料基地的不斷壯大,為肉牛產業發展提供了堅實的飼草料保障,全縣肉牛產業生產能力穩步提升。截至目前,全縣肉牛存欄5.03萬頭,累計出欄1.16萬頭,牛肉產量1519.6噸,產值1.21億元。存欄10頭以上養殖場(戶)127個,其中,存欄500頭以上養殖場2個,存欄100~499頭養殖場(戶)8個,存欄50~99頭養殖場(戶)13個,存欄10~49頭的養殖場(戶)107個。存欄10頭以下散養戶8000余戶。
下一步,黎平縣將堅持草畜配套發展模式,以推廣甜象草、青貯玉米為重點,以發展肉牛規模養殖為載體,以提高種養效益為目標,抓好“種、管、收、貯、用”等關鍵環節,持續實施“以草定畜、以養定種、種養結合、草畜配套”發展戰略,推動肉牛產業提質增效。
(黎平縣農業農村局:田輝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