爐 山 解 放
爐山,解放前隸屬鎮遠專署管轄的一個行政縣,縣政府設在清平鎮,全縣轄3鎮(清平、旁海、凱里)10鄉(舟溪、翁項、平良、龍埸、灣水、冠英、萬潮、化釬、凱棠、悅平),總面積1306平方公里,居民70%以上為苗族。在國民黨統治時期,社會政治動蕩不安,戰亂頻繁,加上當時爐山交通閉塞,經濟文化落后,工業商業蕭條,人民群眾處在水深火熱之中。
為推翻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實現人民群眾自己當家作主, 1935年冬,以李光庭、李長青等為骨干的凱里黨小組成立。隨后,中國共產黨領導各族人民為爐山的解放事業進行了艱難曲折的斗爭。
一、國民黨反動統治垂死頑抗
1949年初,華中地區已接近全部解放,國民黨南京政府早巳搖搖欲墜。但國民黨反動統治為了擺脫徹底覆滅的命運,頑固抵抗。企圖把貴州作為反共反人民的“根據地”,加派兵力把守,并采取“黔人治黔”的方法,任命谷正倫(安順人)為貴州省主席、貴州綏靖公署主任。谷正倫在黔執政時期,貴州人民長期處在血腥恐怖之中,人心惶惶,民心不安。在爐山,為加強反共防共力量,谷正倫任命社會處主任秘書、中統特務馮紹棠為爐山縣長兼縣常備總隊長,軍統特務蔣澤霖(蔣啟文)任常備總隊副總隊長,并采取一系列強硬的反共措施。
1、強化保甲制度。1949年,為加強統治,爐山縣對保甲制進行調整和強化,調整后爐山縣設3個鎮10個鄉102個保1339個甲。并在城鎮實行“戶長每日輪值巡查制”,在鄉村實行“甲長五日輪值巡查制”,只要發現生人,“其言行有妨害戡亂行動”的均要一一盤詰,“遞級呈報”。并對共產黨的家屬親友暗中進行嚴密監視。
2、抓壯丁,攤派苛捐雜稅。爐山縣國民黨反動統治在全縣還開展了戶籍人口調查登記,并按照各鄉(鎮)保甲人口的實數按比例抓丁,充實國民黨軍隊。并為國民黨反動派征收苛捐雜稅、攤派各種費捐。當時,爐山縣國民黨政府還打出“反共救國”的旗號,向老百姓強行攤派所謂的“自衛捐”、 “救國捐”等,攪得群眾民不聊生。
3、在軍事上增強反共武裝力量。國民黨反動統治在爐山縣加大建立反共武裝力量,整編了“民眾自衛總隊”,下設常備中隊,馮紹棠為“民衛隊”的總隊長,各鄉鎮建立“自衛隊”,在清平、凱里、旁海建立3個“防剿大隊”。 此外,還組織地方武裝,如 “長老會” 、“兒童團”、“婦女會”, 并頒發簡章,協迫群眾為他們賣命。
4、搬走生活物資和大肆破壞基礎設施。國民黨統治當局為“困餓住解放軍”,把糧食等重要生活物資藏匿到山上。國民黨統治當局為阻止共產黨解放,離開一個地方時把房子燒光,搬走重要機器物品,帶走或摧毀通訊設施,破壞橋梁公路,他們惡行滔天,罄竹難書。
5、實施“應變計劃”。為把貴州變成反革命根據地,谷正倫、韓文煥為首的反動統治派共同秘密制定了罪惡的“應變計劃”。 1949年1月,馮紹棠、蔣澤桂參加了 “應變會議”, 受領了“反共宣傳、培養反共中堅、勾結封建勢力、擴充地方反共武裝、建立游擊根據地、偽裝搞假投降”等任務,并把部分反動骨干派到省干訓團受訓一個月。在這段非常時期,馮、蔣為首的反動骨干在爐山縣積極加緊應變活動。首先是在各地大肆進行反共宣傳,給不明真相的群眾灌輸“反共思想”。其次是到農村勾結封建勢力,密謀反共抵抗,煽動群眾,收籠土匪。再者是建立敵后游擊隊,解放軍入境時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上山打游擊。當年,成立“雷爐游擊縱隊”,雷山縣長鄭鑄成任縱隊長,馮紹棠任副縱隊長,派遣王啟型、石家瑞負責“香爐山游擊根據地”,馬榮進帶領1支分隊上山駐守。另外,反動派還偽裝成革命進步人士,打入人民政權內部,劫取情報。國民黨反動當局“應變計劃”的實施,給爐山縣人民的翻身解放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阻力。
二、爐山解放
雖然國民黨反動當局采取一切辦法來阻止人民翻身解放,想達到不被顛覆滅亡的命運,但它的反動本質必然決定了他們的陰謀一定會宣告失敗。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毛澤東發出“向西南進軍,解放全中國”的命令,11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五兵團16、17軍及三兵團10軍,在鄧小平、劉伯承的指揮下,分別從湖南邵陽和桃源地區出發,挺進貴州。11月7日上午,解放了鄰縣玉屏,當日下午又解放了鎮遠東大門羊坪鄉,11月7日上午又解放了三穗縣城。第二野戰軍五兵團16軍46師迅速向鎮遠進軍,解放軍部隊勢不可擋,國民黨官兵預感到末日來臨,撇下鎮遠慌忙逃離。8日清晨,五兵團16軍46師138團首先突破盤山險關,飛兵直下,于當日解放了鎮遠。
此時,駐扎在爐山的國民黨官兵也早已聞風喪膽,人心惶惶,有些匆忙棄城逃離。馮紹棠堅持反動立場,妄圖負隅頑抗,下令清平“防剿大隊”(有300余人槍)“死守爐山縣城,阻止解放軍前進”。李光庭(中共凱里小組主要負責人)當時任國民黨常備總隊第二中隊長,他立即召集會議研究對策,決定孫鴻濤(民主人士,幫助共產黨地下活動)、王毅(中共凱里小組成員)去做清平“防剿大隊”的爭取工作;李光庭隨馮紹棠撤走,以掌握常備總隊。孫鴻濤、王毅向“防剿大隊”大隊長陳鵬講明形勢政策及利害關系后,陳鵬接受李光庭等領導,即將“防剿大隊”撤離縣城,駐于老鴉山待命。這次爭取守城的清平“防剿大隊”反正的果斷行動,掃除了爐山解放的障礙,粉碎了縣長馮紹棠的守城計劃。爐山解放后幾天,爐山縣常備總隊和清平“防剿大隊”移交縣人民政府,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11月10日,國民黨爐山縣黨部書記黎安仁在虎莊燒毀檔案后只身逃走,縣長馮紹棠帶領其政府官員慌忙逃往凱里、雷山、丹寨等地,最后逃回貴陽老家并潛入救濟院,不久被抓捕。11月8日下午,中國人民解放軍16軍46師138團在鎮遠、施秉交界處鎮雄關、想見坡、鵝翅膀一線山嶺中,擊潰國民黨49軍249師745團第一營的堵截,俘敵一個連,揮兵直下。11月11日,第二野戰軍五兵團16軍46師138團先頭到達爐山縣,在中共凱里黨小組的協助下,兵不血刃,順利解放了爐山縣。在此期間,國民黨軍節節敗退,潰兵到處燒殺擄奪,無惡不作。國民黨49軍一部敗退爐山時,放火焚燒爐山縣城,李光庭率常備部隊及時把火撲滅,保住了爐山縣城及人民的財產。解放軍到達爐山后,王毅和孫鴻濤積極協助解放軍部隊張貼標語、《中國人民解放軍布告》(簡稱約法八章),組織散離人員回城,并大力宣傳黨的各項政策,傳播解放軍勝利的消息,組織群眾 敲鑼打鼓、吹蘆笙、載歌載舞歡迎親人解放軍,歡呼慶祝爐山勝利解放。
三、接管舊政,建立新政。
1949年11月5日,鎮遠地委召開會議傳達五兵團黨委和貴州省委在邵陽召開的會議精神,分配了四大隊第二中隊接管爐山縣,崔芳亭任縣委書記,張紫芳任縣長。11月11日,爐山解放。15日,在崔方亭、孫紫芳的帶領下,山東茌平縣南下工作人員和江西省幾十位青年同志組成的西進支隊二中隊共170余人到達爐山縣城,并成立由崔方亭任縣委書記、孫紫芳任縣長,單志遠任組織部長,謝吉魁任社會部長兼公安局長的中共爐山縣委,同時宣布爐山縣人民政府成立。此后,全縣原轄的各區、鄉(鎮)政權即由新的縣委、政府管理。縣人民政府成立后,到處張貼標語和安民布告,召開各種會議,大力宣傳黨的政策,開展清匪、反霸、減租、減息等工作,爐山縣人民從此翻身做了主人。 (唐軍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