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苗寨一角
苗族工藝大師的喜悅
丹江鎮排卡村距雷山縣城3公里,生活在這里的苗族居民充分利用這里的地形特點,在半山建造起獨具特色的吊腳樓。早晨的陽光打下來,家家戶戶炊煙裊裊,遠遠看去,仿若一幅清新而又迷蒙的水墨畫,一派安寧祥和。
我們下了車,順著緩坡狀的水泥路往寨子走去,不一會兒就到了莫厭學家。
別看這莫厭學名字不咋的,名氣可不小。在他家堂屋的一堵墻上,掛滿了鮮紅的牌匾和綬帶,上面赫然寫著:貴州省民間工藝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苗族蘆笙制作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靠墻的一個玻璃柜里放滿了各種獎章、獎杯、獎牌和證書,數一數竟有24件。莫厭學走過來指著柜子第二層說:“里面還有一大堆哩!”
想必讀者已經看明白了,這是一個制作蘆笙的大師級人物。今年62歲的莫厭學出生在一個蘆笙世家,十五六歲就跟著父親學蘆笙制作,傳到他這里已是第四代。“文革”時父親只能悄悄做蘆笙,還是被當做“四舊”抓去批斗。說到這里,莫厭學感慨不已:“過去父親做蘆笙被打倒,現在政府鼓勵我做蘆笙,國家每年還要給我們傳承人一萬塊生活補貼,我怎么能不做哇?”
為了培養蘆笙制作人,莫厭學在村里一氣教了20多家,沒想到這些人學到半途都外出打工去了。老人急了,見自己的兒女也要出去打工,他說什么也不讓,把兩個兒子、兩個媳婦、嫁出去的兩個女兒外加一個女婿,全部圈在家里做蘆笙。兄弟姐妹集中在父親這里,但各家做各家的,各有各的客戶,收入也各歸各,用大兒子莫玉輝的話說,這樣刺激大家才有積極性。由于產品質量過硬,生意格外興隆,做出的蘆笙供不應求,一年下來沒有存貨。每逢旅游黃金周,八方游客慕名而至,買蘆笙的擠破了門,一家人要忙到凌晨兩三點,做出的蘆笙銷到了世界各地。莫厭學做的蘆笙有三支還被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收藏。
老人欣慰地告訴我們:現在兒女們非常安心做蘆笙。大兒子還說,掙錢多少無所謂,關鍵是要把這門技藝傳承下去。有了兒子的這番承諾,老人一門心思想大事:“有苗族的地方就有蘆笙嘛,政府也很操心這個事。如果政府能夠提供場地給我辦個蘆笙加工廠,我每年至少可以帶出15個徒弟,這樣蘆笙制作就可以傳承下去了。”
老人這般忙碌,精神卻很飽滿。白胖的臉上無一顆老人斑,頭上也不見一根白發。問他幸福嗎?老人不假思索:“當然幸福嘛!上星期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來了幾個人,從上山砍竹子到選材制作蘆笙,整個工藝流程一直采訪了我7天。全貴州省就采訪了我一個,你說幸福不?”正說著,老人的手機響了。接完電話他告訴我們,文化廳來電話通知他,公家出錢請他去澳門,代表我省展示民族民間工藝,要他記住穿民族服裝。老人自豪地晃著手機:“這里面有好多名人電話哩!前些年公家就請我去過北京、深圳、重慶、貴陽,還去了上海世博會。這回,省里只請了我和黃平縣一個做泥哨的大師,你說幸不幸福?”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