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幸福?作為人類永恒的追求,幸福似乎處處都在,又似乎遙不可及。
德國漢學家鮑吾剛(譯音)寫的《中國人的幸福觀》一書,以其清晰的時間線條,為我們勾勒出了先人們對幸福和理想的不懈探求:儒家的“小康”以至“大同”、道家的“洞天福地”、墨家的“兼愛非攻”、法家的“以法制序”,還有國外引進的釋家的“西天”、耶穌基督的“天堂”,還有“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的楊朱的及時行樂、竹林七賢的恣意超脫、陶淵明的悠然自在……先人們幾千年探求和實踐的結果,像一座座燈塔,照亮了每一個“中國人”未來的幸福航道。
作為一種很個體的感受,幸福有著太多的形式。世界上有多少人,恐怕就有多少種幸福。每個人的心中都有自己的幸福觀,都會以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類型的情感來詮釋幸福。
新近,記者去雷山采訪。作為國家級貧困縣,雷山的經濟發展還遠未“達標”,亟須加速趕超。但令記者深受觸動的,是雷山人在趕超中幸福地享受著獲取的歡悅。無論是在縣城,還是在郎德、在西江,質樸的人們都會以特有的形式告訴你:幸福是快樂,是平安和健康,是愉悅和舒暢,是滿足和盼望,是學習和欣賞……
這樣看來,民眾是否幸福,說了算的不只是枯燥的“幸福指數”,而是每一個人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受;幸福不是金錢的多少,更多是一種感覺,一種你認為幸福你就幸福的感覺。
請讀本期——《在總理惦念的地方感受幸福指數》
3月15日,一個被春雨打濕的清晨。頂著陣陣寒風,我們驅車從貴陽向著黔東南自治州的雷公山進發。
這是一片讓總理惦念的熱土地。剛剛結束的全國“兩會”上,溫家寶總理忙中抽閑看望了貴州代表團全體成員。一落座,總理就關切地詢問畢節試驗區的發展,接著話鋒一轉問道:“凱里市有沒有代表?我想了解雷公山的情況。”總理深情地回憶起15年前他到貴州訪問雷公山下一對苗族青年農民夫婦的情景。他說他們“有點文化”,不僅種糧食,還種點生姜,栽點果樹。生姜收獲后埋起來,等到春節能多賣點錢。總理甚至還記得那對夫婦當時說的話:如果光要政府救濟,或者到外面打工,不是說不能活下去,也不是掙不到錢,但是孩子今后怎么辦?
“他們是想給孩子找一條生路,讓他們今后靠自己也能生活下去。一晃15年了,我對那兒一直很惦念,那對農民夫婦的話也記得很清楚。”總理估摸這對夫婦現在應該是50來歲了,他希望他們的日子應該比以前好了許多。
總理的牽掛,正是我們此行的目的。
雖已入春,閏月之年的3月依舊乍暖還寒。忸怩的春姑娘遲遲不愿露面,出行的我們只好裹著大衣戴著手套全副武裝抵御寒冷。可也怪,車一出貴陽,飄飄灑灑的小雨就倏然而止。再往前進入雷山地界,久違的太陽竟然穿破云層露出了笑臉。路兩旁急速后退的森林里和灌木叢中,不時閃出一抹桃紅,一株新綠。春鳥瞅瞅,成隴成蓬的迎春花傲然怒放,把大地染成一片金黃。望著這關不住的滿園春色,我們不禁心里一動:被總理記掛了若許年,新近又被列為國家扶貧開發的重點縣,沐浴著如此豐厚的春日暖陽,雷山人民該有著怎樣的幸福期待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