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寨里的酒肆茶樓
“最美小城”的心愿
入夜,雷山縣城的銅鼓廣場,華燈閃爍,游人如織。微風攜帶著丹江河的濕潤,徐徐吹過,沁人心脾。忙碌了一天的人們,自發地聚集在這里,伴著輕柔的樂曲,翩翩起舞。廣場四周,釣魚的、跳蹦床的、賣燒烤的……讓這個邊遠小城平添生氣。
“劃一棵火柴走通頭!边@是十多年前人們對雷山縣城的戲言。如今,走進雷山,進入眼簾的生態美景令人心曠神怡:四通八達的道路,鱗次櫛比的吊腳樓,干凈整潔的小區,以及人行道和步行街苗族傳說中龍騰鳳飛的燈柱和千面的苗文化銅鼓燈,盡情地彰顯著這個山水園林旅游縣城濃郁的民族文化風采。
我們饒有興致地觀賞著廣場上旋轉的人流和輕盈的舞步,卻驚異地發現干凈的地上竟無一塊紙屑。縣紀委辦公室的李顯翠告訴我們,這是十年磨一劍的結果。
早在2002年,雷山就舉全縣之力拉開了“整臟治亂”活動的序幕。與此同時,縣里著力提升市民素質以推動文明縣城的創建,“比文明、比干勁、比貢獻、比愛心、比孝心”蔚然成風。陪同采訪的雷山縣委宣傳部副部長潘國雄給我們講了一個有趣的故事:家住民族廣場小區A單元的唐先生晾曬的衣服晚上被風吹到樓下,衣兜里裝有1000元錢,原認為早已被人拿走了,不想第二天開門發現掉落的衣服折得整整齊齊放在門口,1000元錢原封不動。
類似的故事不唯縣城。3月16日記者在采訪距雷山縣城12公里的大塘鄉時,發現該鄉有名的“水上糧倉”何止是集中了少數民族地區人民的智慧而令人嘆為觀止,更在于它生動地見證了這一帶道不拾遺的純正民風。
大塘鄉的水上糧倉有40多間,是當地苗族同胞祖先留下來的,距今已有600多年歷史。這些木質吊腳樓結構的糧倉建在水塘上,原是為防火災、防鼠患、防蟲蟻而建。古樸的建筑、精妙的設計,被建筑專家譽為“罕見的建筑風格,舉世無雙”。記者仔細觀察發現,這些水上糧倉的門,除了少數長年在外打工的人家象征性地掛了把小鐵鎖以外,絕大部分只用一塊木屑拴住。問及發生過偷盜事件沒有,一旁的大塘鄉人大主席易武、鄉武裝部長萬政權和新橋村苗學會會長王崇益異口同聲:“從來沒有,那是不可能的!”
無獨有偶。西江苗寨古街上銀飾店鋪“民族坊”的主人、西江鎮麻料村銀飾協會會長黃光勇有一次發現游客買銀飾時多給了100元錢,他當即找到這位游客,令對方十分感動。
這些故事也令我們感動:活得如此自尊和自律,這還不叫幸福么?單純的物質指標的確不足以考量一個人的幸福指數,現實生活中不就有人發出過“窮得只剩下錢”的感嘆么!幸福作為一種個人本體內心深處的綜合性感受,其所涵蓋的豐富內容和給予人的美好體驗,理應是全方位的。
雷山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茹捷告訴我們,2008年,雷山獲得“省級文明先進縣城”稱號;去年,雷山又拿到了“全國文明縣城”的燙金名片。
深夜,雷山縣新當選的縣長袁剛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把接受記者采訪作為他當天工作的最后一站。他告訴記者,國發2號文件的出臺,給雷山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全縣上下為之振奮。多年來雷山縣一直堅持民族生態的保護,苗族同胞以敬畏之心對待自然,以平和之心對待友鄰,以美麗之心對待苦難,心態積極向上,民族文化傳承得非常好。眼下,站在新起點上的,雷山縣決心用“美麗回答一切”作為打造文明創建“品牌年”的活動,再度揚帆起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