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村落文化步入國際視野
金黔在線訊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貴州居民留下眾多獨具民族特色的村落文化景觀,具有600年歷史的文化村落景觀就達1800個。貴州村落里詩性、散漫、不拘的文化存在,不經意就進入了當下的生活,影響著貴州人生活的態(tài)度和看世界的角度。
2011年9月,由貴州日報報業(yè)集團、省民委發(fā)起,“九運會”籌委會主辦,貴州日報報業(yè)集團、省民委、省住建廳、省文化廳、省旅游局等共同承辦的“貴州30個最具魅力民族村寨”評選活動中,許多“著名”和“非著名”的寨子進入了公眾視野。西江、郎德、岜沙、石橋、菜花灣、大石盤苗寨等獨具苗族文化特色的寨子,音寨、鎮(zhèn)山村、稿蕩村,打凼村、月亮河村、大井村、羅仙村等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布依村寨,小黃村、三門塘、茶園山莊等在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文化互動交融的侗族山鄉(xiāng),古銀杏村、阿西里西村、板底村等民族風情濃郁的彝族村寨,水各村水族、龍門村土家族村落,龍?zhí)洞遑罾凶逭樱幟褡宕逭『哟灏鬃宕逭紕蚱針淦呵颊瑘龊哟迕献逭拥龋急磉_了貴州村落內部深厚悠久的文化故事。
這是貴州對民族民間文化一次大的檢閱,盡管只有三十個村寨入選,但更多的村寨開始了對自己民族民間文化進行回顧與反省、梳妝與打扮,這次聲勢浩大的評選活動,讓更多的人重新開始聚焦和矚目貴州民族民間文化。
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下,由貴州省文物局主辦,全球文化遺產基金會、友成基金會與全球遺產基金會協(xié)辦,北京大學、同濟大學、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研究中心、中國科學院、貴州師范大學等相關單位與專家共同參與的“貴州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項目專家會”在貴陽召開,標志著一個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推動,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和學者參與的村落文化景觀保護與社區(qū)發(fā)展重要項目在貴州省啟動。為保護貴州村落文化景觀,項目將從“村落文化景觀民居保護與環(huán)境規(guī)劃”、“農耕經濟與可持續(xù)發(fā)展”、“民族手工藝傳承與保護”三個方面入手,為“村落文化景觀”保護提供切實可行的操作指南,推動全國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對村落文化景觀類型的重視,促進全國文化遺產管理與立法系統(tǒng)的健全。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