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對于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工作,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紀50年代,一批文化人收集了大量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料。20世紀80年代,為編纂《中國十大文藝集成·貴州卷》,貴州動員了上千人的普查隊伍,收集了上千萬字的資料,出版了《貴州民間藝人小傳》、《貴州少數民族節日大觀》等一批書籍。1984年,貴州省開始了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建設。省文化廳對民族文化村寨展開調查,公布了一批重點民族文化保護村,并投入大量資金用于對重點民族文化村鎮的保護建設。此外,還在全省開展“藝術之鄉”創建活動,至今共評選出“苗族蘆笙藝術之鄉”等64個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其中12個獲文化部“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與此同時,貴州省生態博物館建設也成效顯著。1995年以來,貴州省在挪威王國政府、國家文物局及國家博物館協會的資助下,先后建立了六枝梭戛生態博物館、花溪鎮山布依生態博物館、錦屏隆里生態博物館、黎平堂安侗族生態博物館,在我省形成了苗、侗、布依、漢等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群雛形。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已經成為貴州各族各界的共識。2003年1月1日,貴州省人大頒布施行《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這是繼云南之后的全國第二部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法。幾年來,我省有立法權的自治州、縣也積極通過立法加強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取得明顯成效。法規的實施,使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作一開始就在法律的框架下運行。2004年7月,貴州省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委員會正式成立,文化廳、民族事務委員會等多個部門共同承擔起了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重任,在推介和保護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上做了大量工作。2005年,省政府設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專項資金,為保護好民族民間文化提供了保障。
以瀕危項目為重點,統籌兼顧,全面保護。我省民族民間文化相對比較集中的黔東南、黔南、黔西南等地區相繼建立一些傳習所、傳習基地等,以多種形式開展傳習活動。以民間形式組織的各種民俗、節慶、競技等活動也日益興起,群眾文化自覺意識有所提高。苗族銀飾、水族馬尾繡、玉屏簫笛等一批傳統技藝逐步實現了生產性保護。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核心是樹立文化主人意識。從2002年起,貴州積極開展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進學園、進課堂活動。截至目前,貴州有1531所各級各類學校開展了民族民間文化教育。有1349所學校開展了苗、布依、侗等語種的“雙語”教學,15萬余名學生接受了“雙語”教學。全省有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項目基地34個,促進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教育與傳承。
“文化貴州”呈現的多元文化視界和以文化為視角的多元發展路徑,在貴州的民族民間文化發展與保護歷程中可圈可點。其形成的貴州文化波,提升貴州文化自信,讓地緣文化進入前所未有的覺醒之中,讓貴州文化在山地間激蕩悠遠的光亮。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