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網上流傳的中國殲-15艦載戰機試飛圖
航母艦載機上午著艦成功 由飛行員戴明盟駕駛殲-15執行 意味著艦機合練的技術條件已具備
中國首艘航母艦載機的訓練進展成為外界關注焦點。本報獲悉,中國航母艦載機殲-15今天上午降落在“遼寧艦”甲板上,由飛行員戴明盟首降成功。
11月5日,《解放軍報》頭版和國防報網站發布了關于中國航母艦載機觸艦起飛的消息,這意味著艦機合練的技術條件已具備。
航空專家、殲-10首席試飛員徐勇凌對本報記者描述觸艦起飛的重要意義,除了掛攔阻繩和減速過程外,觸艦起飛這個過程與正式著艦完全相同。
隨后,十八大期間,中船重工701研究所國家航母工程副總設計師吳曉光公開表示,國人將很快就會看到中國的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或起飛,時間可能在這個月,也可能在今年內。
與此同時,中國首艘航母“遼寧艦”正在渤海某海域開展試驗,這也是它今年9月份入役以來的第二次出海試驗。
艦載機著艦的消息之所以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是因為沒有艦載機,一艘航母就難以稱之為真正意義上的航空母艦。軍事專家認為:“只有當‘遼寧艦’成功完成了艦載戰斗機的起降試飛,它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航母,否則只能算是一個海上移動平臺。”
徐勇凌分析,對于高度復雜的航母艦載機系統而言,首次著艦的難點主要是兩個,一是艦載機與航母相關系統人員的配合,二是艦載機飛行員首次著艦巨大的技術和心理壓力。
由于著艦攔阻與觸艦復飛的技術含量和任務模式差異性太大,因此即使經過觸艦復飛的反復訓練,對于艦載機飛行員而言首次著艦依然是充滿挑戰的。
在整個著艦的復雜過程中要讓飛行員完全發揮技術水平是不現實的,但在這種高度緊張的復雜任務階段,要求飛行員不能犯太大的錯誤,尤其是不能連續犯錯誤,而關鍵的著艦攔阻過程則不允許犯任何錯誤,這對飛行員而言是一種幾乎難以完成的任務,而對首飛飛行員來說,他必須在保證絕對安全的前提下盡可能高質量地完成任務,這需要飛行員有強大的心理和絕對高超的技能。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