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婆婆靠著她滿屋子的"寶貝"接受采訪。新快報記者任磊斌/攝
《羊城晚報》昨日A13版報道了“撿荒婆婆為助學捐10000元”一事,一德路山海城批發市場背后的這條鹽亭東街多了幾個扛攝像機的人,記者們以追蹤報道溫情故事的初衷不約而至。但令記者們意外的是,新聞主角85歲的張金女婆婆說只是不想自己的女兒來“偷東西”,才把錢捐掉。其實把錢捐給了誰、用來做什么,她似乎不太關心。
1000袋“藏品”堆滿房間
“踩到地都沉了!”鄰居鐵鍋旁爆炒著晚飯的瓜菜,向記者稍稍帶過了昨日下午的“盛況”。張金女是廣州市的一名退休工人,把攢起來的退休金捐助到廣州市教育基金會,連續兩次捐款共10300元。
記者正想走進張婆婆房間,發現她的門被鐵絲網包裹著,房間內立足空間不到2平方米,一只小貓咪和一碗貓飯就占據了不少空間。放眼望去房間里擺放了估計1000個裝滿物品的塑料袋,張婆婆靠著這些塑料袋半坐半躺。桌面上還擺有估摸40把塑料湯匙和50只塑料碗,這些“藏品”是老人家心中的寶貝;而就在藏品旁邊嶄新的一個電飯煲顯得“格格不入”,“那是剛才區委要我女兒送過來的,給我有什么用呢?我很少煮飯”。
鄰居對她愛撿垃圾嘆無奈
還沒給老人家打招呼,她自己卻似乎在和誰說教中。原來就在新快報記者進門前,最年幼的女兒剛剛離開,走的時候沒有打招呼,老人家還以為女兒一路在聽著,她就說個不停。
“習慣了,幾十年我們都習慣了,有時候是晚上2點多忽然罵起人來,大家都沒得睡。別說孩子們怕了她,我們更是無可奈何。”端著晚飯菜肴的鄰居們準備開始填肚子,但對老人家平常的做派還是在話語間滲出了一絲無奈。鄰居們曾經多次幫忙搞衛生做清潔,把張婆婆收回來堆積成山的垃圾清理過幾輪,“否則更不成樣子,堆滿了房間還堆到廚房、冷巷(過道)上來。有時候我們也給她送點飯菜,她心情好的時候會謝謝我們,心情不好還招她罵,她又不是缺錢,怎會這樣,沒轍!”
兒女探望被罵“偷東西”
記者慢慢地與老人家攀談起來。老人承認自己的確捐過錢,但其實把錢捐給了誰、用來做什么,她似乎不太關心。“反正我沒用的,有松動就捐給政府吧,大把人的孩子沒書讀,也有很多人需要照顧,別像我就好。”
老人家有3女1子,她口頭上最討厭的是兩個大女兒。“她們經常回來‘偷東西’,還用錢請賊回來搶我的‘寶貝’!我當然把錢捐掉了,我信得過政府,不能把錢留給她們,難道再給錢她們來難為我嗎!”雖然捐資助學是個事實,但這樣的初衷著實令人意外。
根據鄰居們的介紹,3個女兒和兒子有時會來探望老人家,也因為街道管理部門的壓力而主動打掃衛生,清理垃圾,就是老人家口中所謂“偷東西”的行為。
“她們連住在什么地方都不告訴我這個做媽媽的,你說這正常嗎?你看前房的,她也身體不好啊,女兒經常回來給她做按摩,還專門請了人回來照顧她,多幸福啊!”張婆婆一路訴說著自己的故事,另外一位鄰居婆婆成了她向往的例子。
和很多獨居老人一樣,張婆婆非常懼怕去養老院。“我現在時不時有山海城好心的老板給我送湯送飯菜,雖然腿不好,但還能撿廢品去賣,算是自由。”張婆婆目前最迫切的兩個要求是要更大的居住房間和希望有一個護工來幫助她的生活。
最新進展
社工正研究長期服務方案
廣東工業大學社工系背景的陽光社會機構目前是鹽亭東街所在的人民街轄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的承辦單位。廣工社工系的謝珺老師證實,人民街的社工已經介入了張婆婆個案。
謝老師介紹,目前人民街社工正在做個案分析,研究后會形成長期服務方案。“根據我們在建設街一個類似個案的經驗,這類獨居且喜歡收集垃圾的老人家,心理問題是核心所在,要介入的初期要首先取得老人家的信任,去了解她的需求。”謝老師表示,“職能部門和新聞媒體千萬不能自己想一套老人家可能需要的事物硬塞給她,這是錯誤的方式,沒有考慮到老人家自己的意愿,會好心做壞事;或許社工們經常去和老人家聊聊天就是最好的良藥呢!”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