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1月6日電 2013年考研正在進行中,近180萬人的報考規模再創新高。然而,報考規模連年大跨越的同時,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們也在抱怨自己的就業尬尷。專家分析,在“考研熱”遭遇“就業冷”之際,中國研究生教育應摒棄重規模、輕質量的發展路徑,而社會以學歷為主的人才評價體系也需改變。
考研人數連續9年超百萬 “考研熱”遭遇“就業冷”
5日,2013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拉開大幕,據中央電視臺報道,今年的考研人數為176萬,這意味著考研人數已經連續9年超過百萬,并且連續4年以超10萬人的速度遞增。“考研熱”為何高燒不退?這個每年“考研季”里的都被討論的老話題近日再度被關注。
規模逐漸遞增的應屆本科畢業生一直是考研大軍的主力。一項針對2013屆本科畢業生國內讀研意向的調查數據顯示,2013屆本科畢業生在國內讀研的第一理由仍是“就業前景好”,約占被調查人數的34%。但是,與本科生樂觀的考研預期形成鮮明相比的是,近年來研究生面臨的就業困境。
今年面臨研究生畢業的張爽,三年前從浙江的一所普通二本學?歼M北京一所重點大學的法律專業。讀研原本是為了在未來求職中增加學歷籌碼,但是今年即將畢業的她再次遭遇就業尷尬。
“一個月參加了10場招聘會,面試的機會就3個,面試的時候發現研究生的月薪跟本科生就差二百塊錢。”張爽說,三年前考研就是為了避避招聘會上的“慘烈場面”,沒想到“躲得了初一,躲不了十五”。
對于研究生面臨的就業問題,一些媒體引用《全國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調查數據報道稱,自2005年考研人數首次突破百萬開始,一直到2009年,碩士生就業率連續下降,其中,2009年和2010年碩士生的就業率均不及本科生。
雖然此份調查數據的權威性和科學性受到質疑,但是,近年來研究生的就業困境已經開始引起社會關注。就在今年考研之際,武漢一名女碩士改簡歷“冒充”本科生求職的新聞就成為輿論熱點。
研招“攤大餅”致文憑貶值?研究生教育需回歸理性
“雖然研究生就業是否不如本科生,還是一個有爭議的話題,但是,研究生教育質量隨著研究生規模的持續擴大,已呈下滑趨勢。”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探究“考研熱”與“就業冷”這對看似矛盾的問題,研究生的連年擴招的數據更值得注意。
2012年,中國研究生的計劃招生規模達到了58.4人,其中博士生6.7萬人,碩士生51.7萬人,與2007年的44.9萬人相比,5年間招生規模就增長了30%,而與恢復研究生招生的1978年相比,短短30余年,中國的研究生招生規模已經增長50多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