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歲的張昕昕說話語速很快,說起人生的每一段經歷,都如數家珍。由于常常沉浸在自己遭遇的命運波折與不公境遇中,他時而傷心哽咽,時而怒目拍案。
由于長期從事紀檢工作,他養成了每一件事情都做詳細記錄的習慣。文字工整,過程詳細。
他曾經是北京市紀委、監察局表彰過的優秀紀檢干部,擔任過副處級領導,查辦過一些案件,由于性格耿直,嫉惡如仇,被一些微妙的人際關系所不容,隨后,迎來了寧折不彎的命運拐點。在正式上訪申訴之前,他從事的工作是一所高校的學生宿舍管理員,每天在宿舍樓道里打掃衛生,清理垃圾。
第一天“上崗”打掃衛生的時候,他對自己說:“你把一個紀檢干部的名譽全給毀了。”
究竟發生了什么,讓一名紀檢干部從事業的巔峰跌到了人生的谷底,跌宕起伏中,他又為何走上了上訪路?
從信訪到紀檢
張昕昕,生于1952年,曾經在遼寧省開源市當過知青,后來參軍,在鐵道兵部隊當了4年兵,復員到北京市工作。1979年,他考上了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北京市委信訪辦公室做了8年的信訪工作。“處理了幾千封群眾來信,承辦過幾百件市委、市政府領導交辦的批件”,回憶8年信訪工作,他感悟信訪工作是“了解百姓疾苦”的渠道,因此也對無數上訪者的遭遇寄予過深深同情。
后來,北京市委組織部抽調一批干部到各高校擔任聯絡員,張昕昕被選中了。他記得,離開信訪辦的時候,同事們依依不舍,“小張,別走了,留下來吧。”一位領導誠懇地挽留。確實,由于經常自告奮勇加班,他給領導、同事們留下了良好印象。友好、團結的工作氛圍,也讓他有所留戀。但在張昕昕的心里,信訪整天就是“打官司告狀”,對于已經干了8年的他來說,渴望一個新的起點和工作環境。他堅持了自己的想法。
1990年底,張昕昕調入北京聯大文理學院從事專職紀檢工作。兩年后,他擔任了監察審計組副組長,副處級紀檢監察員,并在1994年至2003年,擔任北京聯大紀委委員。
從事紀檢工作之初,他漸漸發現,這個工作的特點就是“得罪人”。“社會風氣不正,人際關系復雜,得罪的往往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圈子人,甚至是背后的領導。”張昕昕面色凝重。
查辦某校辦公司,證據扎實,相關責任人受到紀律處分,但一年之后,一位領導下令讓張昕昕重寫調查報告,硬將責任人的問題“拿掉”。
像公款私存、截留私分、干部搞傳銷等線索,張昕昕幾乎過問一起,就得罪一批人。
多年后的一天晚上,他早已調離紀檢崗位,只是一名宿舍管理員,一位曾經遭查辦的干部跑到他面前大罵:“你小子真他媽不是東西,當年整我。”
“誰整你?你想找茬報復嗎?”張昕昕十分憤怒。
對方不依不饒,用手“刮”到了張昕昕的后腦勺,扒開他頭上不多的頭發,故意讓禿頂“露”出來,以此羞辱他。
在紀檢崗位上工作的日子里,有人公開威脅,有人暗中刁難,張昕昕只能默默承受。
1995年3月16日,中共北京市紀委、北京市監察局發出《關于表彰辦案有功集體和個人的決定》,稱在反腐敗斗爭中“涌現出一批敢于和善于辦案,成績突出的集體和個人”,并要求“以他們為榜樣,積極投身到反腐敗斗爭中去”。
張昕昕就在表彰之列。中共北京市紀委、北京市監察局頒發的“榮譽證書”稱:張昕昕在辦案中作出顯著成績,榮立三等功。“這種榮譽,一般人不愿意要,得罪人要付出代價,而且是半輩子的代價。”張昕昕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