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任北京市石景山區環衛中心管工班班長的趙五,十幾年來,在首都清運垃圾的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掌握了疏通管道的“獨門絕技”,總結出“趙五工作法”,在北京環衛系統作為培訓教材,并成為管道施工維護操作時標準的工作法。他還先后被評為北京市勞動模范、石景山區十大杰出進京創業青年,當選為石景山區政協委員。
兩次進北京 找到新動力
1989年,18歲的趙五到北京打工,在原石景山區環衛局當上了一名管工,負責糞便抽運。剛接觸環衛這個行業,又臟又臭又累的工作讓他難以承受,管工的名聲更是讓他有壓力,趙五想尋找一份“體面”的工作。
沒過多久,趙五離開了北京,闖蕩到廣州、大連等地打工。他去過鞋廠,當過搬運工。兩年下來,外出務工的艱辛,讓他又留戀起北京的環衛工作。于是,他決定回北京。
趙五說,回到石景山環衛局,看到領導和同事們信任的目光,他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在環衛這個服務崗位上立穩腳根。寒冷的冬季,皮手套變硬,影響手的靈活度,而布手套沾水后,又會特別的濕滑,他干活的時候就選擇不戴手套。炎熱的夏季,不管外面是驕陽似火,還是大雨傾盆,只要哪里有積水、有堵塞,他一定馬上到位,及時處理。
趙五是一個有心人。在工作中,他不斷探尋好的工作方法。經過摸索,工作時間不長,他就練就了一手處理地下管線堵塞和尋找污水井的絕活。
隨著時間的推移,環衛這份工作,漸漸從最初用以謀生的方式,變成他工作的動力。
憑借技能 成為頂梁柱
趙五憑借手感,用一個竹工具就能判斷出4、5米深污水井的堵塞位置,并判斷出污水堵塞物堵塞的大致情況,從而拿出最佳解決辦法,節約開支。
練就了特殊技能的趙五,更加積極地深入一線,為周圍的人排憂解難。他還把自己的電話寫在值班室,以便遇到突發情況,隨叫隨到。
垃圾清運隊里價值30多萬元的管道疏通車,承擔著石景山區公廁以及社會單位的地下管道疏通任務。趙五既當司機,又當管工,成了垃圾清運隊的“頂梁柱”。
為了延長設備的使用壽命,趙五對堵塞的管道能用竹工具疏通的,就不用疏通車。由于磨損嚴重,沖水壓力大,疏通車配備的高壓疏通管需半年更換一次,而一根疏通管要1萬元左右。趙五發現,很多時候疏通管并不是整根壞掉,只是因為某一部分損壞無法使用。他將完好的部分剪下來,又自費買來對接零件,將好的疏通管拼接起來使用。
實干成專家 身教全系統
幾年中,趙五查遍了全區所有的污水管道,掌握了污水管網的走向流程,解決了多起管道堵塞冒水問題。他憑工作經驗,赤手判斷和查找出污水管線坍塌近200處,給施工單位節約了大量經費。
工會幫助趙五,將他特有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技巧進行梳理,印制成《趙五工作法》小冊子,作為全系統培訓工人的基本教程。
趙五說,希望自己總結的經驗,讓工友們都成為“清污專家”,為首都的環衛工作做貢獻。(沈捷)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