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籍",在《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短短一行:"作為本地區居民的身份"。在現實生活中,戶籍的意義遠遠大于這10個字,家人看病、孩子上學、老人退休……一紙城市戶口,從小用到老。也正因此,戶籍成為幾十年來橫亙在城市和農村間的隱形分界線。
截至2012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52.57%,城鎮人口突破7億。在滾滾而來的城鎮化大潮前,農村與城市的區別,幾乎只剩最后待捅破、卻也最關鍵的一張紙。對于農業人口,城市戶口還有多遠?日前舉行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對此作答。中國之聲特別策劃:《解讀新型城鎮化第一集: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對于在廣東中山打工近20年的鄒正紅,"農民工積分制入戶"恐怕是這座城市給他最好的周年禮物。2010年6月,廣東省政府出臺《關于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工作的指導意見(試行)》,15個月后,鄒正紅通過積分,取得了中山戶籍。
鄒正紅:非常激動,從這天開始,我們一家人真正成為了中山人。最起碼我們的小孩上學、高考問題能解決。
孩子上學有保障了,這是戶籍帶給鄒正紅的直觀幸福。正是因為"戶籍"二字背后這些看不見的福利,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陳錫文坦言,在中國,戶籍制度不僅僅是"戶籍"這一項制度。
陳錫文:由于過去經濟不發達,有限的公共財政資金只能用在一小部分人身上。因為城里人如果沒有工作沒有就業,自己謀生是很難的,所以更多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都用在城鎮人身上,農民就沒有了,F在開始慢慢在改。
在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6大任務中,"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首當其沖。對于最受關注的戶籍制度,會議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作出這樣差異化的政策設計,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張孝德認為,主要出于對現實的考量。
張孝德:聽起來,以后好像我們對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戶籍制度,大家感覺到某種不平等。但也是符合當前中國的另一個現實問題。比如現在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人口過度膨脹,產業過度膨脹,已經帶來許多嚴重城市病的時候,發展改革方向和改革就不是簡單把戶籍制度敞開的問題。
打破頭留在北上廣、小城市留不住人,這樣的局面或將終結。張孝德表示,今后理想的狀態將是,北京固然是去處之一,北京周邊的保定、廊坊也將成為更多人的選擇。
張孝德: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生活成本。即使北京戶口放開了,大量農民也不可能進來。其實對于農民,我覺得真正進城成本和他的收入相匹配的還是中小城市,特別是他居住地近鄰的那些縣城和小城鎮。同樣一個農民在北京進入這個城市的成本就是以百萬為代價;要是在一個小縣城,要落一個戶的話,可能有二三十萬,就可以在這個城市落戶,或者安下腳來。
網上流傳這樣一個段子:一位專家表示,現在我國服務業的就業容量還很大。未來兩億農村勞動力到城市里做什么?是搞服務業。一名記者隨即追問,沒有資金、沒有技能,農民工到城里能搞什么服務業?洗腳嗎?--在城鎮化工作會議中有這樣的表述,"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優先解決存量,有序引導增量。"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杜鵬表示,這一提法,正是為了解決記者的"洗腳"之問。
杜鵬:農業人口的市民化它實際上是兩大類,一類是已經在外面流動的,比如說已經在城市里從事建筑、從事社區的服務這樣的一些人,他已經進入,我覺得這部分更多的是給他提供相應的,他應該得到的服務;另一類人他還沒有到這個城市里來,或者他到城市里還沒有固定的工作崗位,這個是既需要加強培訓,同時也應該建立有序的流動。比如說咱們過去這幾年,你看到北京針對的春節期間服務行業這樣一些短缺,有意識地組織了一些省份經過培訓后的工作人員,來到這邊有一些合適的崗位。
"解決存量"的普遍難題,在重慶市兩江新區率先破題。未來10年,預計有100余萬產業工人轉化為新區市民,余國義是其中之一。2011年,49歲的余國義在取得城鎮居民戶口的同時,按照兩江新區的補償政策,拿到了3套房。他說,現在周邊的工廠都在招人,像自己這樣的50歲的人也不嫌棄,只要有專業技能就可以上班。
余國義:每一期都要培訓,政府每一期都要培訓你什么工種這些,我想做什么車床、刨床啊什么,政府馬上給你組織,待遇嘛都是在2000左右。
記者:您覺得這個工資待遇怎么樣?
余國義:可以了,還是可以了。
"創業容易守業難"的古訓,在戶籍的問題上同樣適用。由"農民工"到"城里人"的身份轉換,只需一張紙就能完成;紙張在手,隨后而來的住房、醫療、社保等等難題,才是真正的考驗。以上海為例,本月起實施的《上海市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辦法》將上海所有企業及其職工納入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四川籍農民工余貴華第一次享受"一視同仁"的醫保。
余貴華:我希望我們農村跟城鎮保險一樣的,希望新的醫保出來能公平對待。
以上海的標準要求所有城市提高"新市民"的待遇,是否強人所難?在杜鵬看來,這樣的理解是片面的。
杜鵬:市民化的過程中,一方面在這種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提供過程中,看上去它是多支出了一部分,但同時,由于這些流動人口的進入,他為這些城鎮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城市里邊現在一些勞動的崗位,包括社區里這些最普通的服務,應該說和這些流動人口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所以說不應該把他割裂開來。更加看到的是他們作出的貢獻,而不是一個單向的。(記者沈靜文)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