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人物:趙華甫
他是一位在農(nóng)村小學呆了20多年的教書匠,他著的《走進阿孟東家人》一書20萬字,2012年4月由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正式出版;他撰寫的《貴州畬族的社會文化》、《貴州畬族與沿海畬族之比較》等文章先后在《福建民族》雜志上發(fā)表;他撰寫的《貴州畬族民居對聯(lián)》、《六堡畬拳》等文章在省內(nèi)發(fā)表后,得到專家們的好評。他被譽為研究畬族文化的“土專家”,他就是本周人物——趙華甫,現(xiàn)任麻江縣隆昌中心小學副校長。
東家人(上世紀90年代被認定為畬族)的語言只有語音沒有文字,所以東家文化都是靠一代代口口相傳,隨著時代的變遷,這些文化在一點點流失。“東家歌、粑槽舞……如果再沒有人去搜集整理,等到那些老人家都過世了,東家人特有的文化就消失了”,每當談到東家文化,趙華甫古銅色的圓臉上總會掛著一絲憂慮。
矢志不渝 小舞臺有大文章
上世紀80年代末,高考落榜的趙華甫因家貧無錢補習,就去了凱里城拉板車。他讀書的那個年代,正趕上文學熱潮,無數(shù)中學都辦起了這個詩社、那個詩報,在學校里他也是這方面的積極分子,雖然無緣大學殿堂,但他硬是憑著那么一股子倔勁,一邊拉板車一邊啃完了大學四年文學專業(yè)課程。有一次幫人搬家,有好心人看到他板車上有大學課本,知道他的情況后還送了他幾本書,至今仍珍藏在他的書房里。功夫不負有心人,1991年,他的處女作終于在《貴州民族報》上發(fā)表。
天隨人愿,1989年為了解決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女童入學問題,麻江縣政府在杏山鎮(zhèn)六堡村開辦了畬族女子學校,從那時起就讓畬族女童免費上小學。那個時候的農(nóng)村,高中生并不多,能夠發(fā)表些作品的更是鳳毛麟角,趙華甫成了當?shù)匦∮忻麣獾?ldquo;文化人”。后經(jīng)人介紹,他被聘為代課教師,工資雖少,但遠離了他拉板車的生活,而且這份工作與他鐘愛的文學創(chuàng)作似乎搭了點界,且多了幾分閑情。辦學之初,受傳統(tǒng)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畬族女童入學率僅為23%。東家人有個特點,就是熱情好客而且一根筋,只要他認為對的事,他就會跟你爭到底,只要他喜歡做的事,照準一個猛子扎到底,不管下面有沒有石頭,趙華甫就是這種典型的東家漢子。自己雖然只是代課教師,但他覺得為家鄉(xiāng)女童爭取更多的入學機會自己責無旁貸。為了做通家長的思想工作,他白天上課,晚上走村串戶作動員工作,用自己東家人的身份與族人拉家常,苦口婆心地拿自己艱難的求學經(jīng)歷來現(xiàn)身說法,一次做不通就去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漸漸地,主動送女兒上學的家長多了起來。剛?cè)雽W的畬族女童只會講畬語,聽不懂漢語,于是他主動請纓在低年級開設(shè)畬漢“雙語言”輔助教學班,自己既當教師,又當學生的翻譯官。由于成績突出,他從一名代課教師轉(zhuǎn)正并干到了校長,且入黨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傳統(tǒng)的畬族婦女心靈手巧、能歌善舞,為了讓女孩們學會民族傳統(tǒng)的歌舞和手藝,也為了增強女子學校的吸引力,他請本族的歌師舞者到學校為女童們傳授東家歌、粑槽舞、蘆笙舞,又請那些心靈手巧的畬族婦女到學校教女童學習傳統(tǒng)刺繡、臘染,學校因此人氣漸旺,不到兩個學期女童入學率便攀升到100%。六堡女子學校因此聲名鵲起,吸引了國內(nèi)外許多專家和民族學校負責人多次到六堡女子學校來參觀考察學習。不知不覺中,他把本族文化引進了校園,畬族女孩和畬族文化兩朵花同時在小小的校園悄悄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