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催人淚下的故事。兒子8歲患病癱瘓后,她的肩膀便成了兒子的“雙腿”。一路風雨,一路艱辛,兒子在母親的肩膀上16年,從小學一直讀完大學。母親柔弱的肩膀,成為兒子心中最溫暖的回憶。她就是本周人物——吳祖蘭,一名普通的侗族婦女。
母親,世間上最溫暖最親切的稱謂
吳祖蘭,從江縣丙妹鎮丙梅一村一名普通的侗家婦女。8歲那年,兒子唐漢超患病癱瘓后,從小學到大學,16年,5800多個日日夜夜,母親的肩膀成了兒子的“雙腿”。
16年,母愛綿綿,只有1.5 米的身高、100斤左右的體重,今年50歲的吳祖蘭用她柔弱的肩膀背著兒子讀小學、讀初中、讀高中,一直讀完大學。
16年,風雨無阻,吳祖蘭用肩膀背著兒子去讀書23000多次,用肩膀背著兒子求學走過的路近萬里。
16年,自強不息,今年26歲的唐漢超趴在母親的肩膀上,從一個稚氣少年成長為有知識才華的大學生。今年2月7日,他被從江縣殘聯聘用,走上了工作崗位。
兒子的路有多長,母親的腿就走多遠。“蘭媽媽”和“超兒子”這對“侗鄉最美母子”,他們用無私和堅強感動了每一個人。災難降臨:一家四處“離散”
從江縣丙妹鎮丙梅一村位于美麗的都柳江畔,是一個有280余戶人家的侗族山寨。村民吳祖蘭和丈夫唐老想就生活在這塊依山傍水的地方。
28年前,經人介紹,這對普通侗族青年結婚。數年后,相繼生下了兩個女兒和一個兒子,盡管日子過得很艱苦,但三個孩子的出生卻讓夫妻倆感到幸福而又甜蜜,家中充滿了歡樂。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1995年的一個夏天,剛進入校園讀二年級的8歲兒子唐漢超,突然感覺雙腳無力,而且疼痛難忍,當天晚上父母才知道這件事。起初,以為無大礙,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可孩子的病情越來越嚴重,這下可急壞了吳祖蘭,急急忙忙和丈夫帶著兒子到醫院就診,開始醫院診斷說是患上了類風濕性關節炎,但是后來打針吃藥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
無奈之下,夫妻倆賣掉家里的豬、牛,又向親戚朋友東拼西借,湊足了近萬元錢,帶著兒子先后輾轉凱里、貴陽、桂林等地醫院,四處求醫問藥。經多方診斷,兒子的病情確診為強直性脊柱炎!小漢超的學習被擱置了很長一段時間。
“媽媽,我還想去學校讀書。”從醫院回來后,兒子一直盼望著能早點背著書包上學,可是無法下地的雙腿只得讓他委屈地含恨咬牙。
聽到這話時,母親心酸的淚水一下子奪眶而出。為了給兒子治病,家里欠下了數萬元債務,本來就十分清貧的家庭,此時更是雪上加霜、一貧如洗,家中兩個破鐵桶做灶,架上兩口黑乎乎的鐵鍋,一口燒水、一口煮飯。一年四季,常常一碗米飯、一碗水煮白菜, 一家7口艱難度日。
望著兒子那雙望著自己、充滿了渴望的大眼睛,吳祖蘭心如刀絞,良久,她噙著淚水說:“好孩子,你站不起來,媽媽就是背,也要送你去上學!”
“祖蘭,我看家里實在太困難了,兒子治病要錢,讀書也要錢,我出去打工吧,家里的老人孩子,就苦你累你了。”第二年,父親唐老想走投無路只好背井離鄉。為掙錢給兒子治病和讀書,多年來先后輾轉在江蘇、福建、安徽等地的建筑工地上做苦力,每月收入不到2000元。
“媽媽,讓弟弟讀書吧,我出去打工,這樣好幫幫你和爸爸減輕家里的負擔。”那一年,只有15歲的姐姐偷偷的跟著村里人去了浙江打工。
父親和姐姐外出打工后,唐漢超的妹妹雖然年幼卻很懂事,看到母親白天忙里忙外干農活,照顧哥哥累得不成樣子,也堅持退學幫助母親分擔家務,照顧年邁的爺爺和奶奶。
看著原本幸福的一家,如今四處“離散”,吳祖蘭的心都碎了。“當時,兩個女兒哭著說服我和他爸輟學外出打工,說要將賺來的錢補貼家用和送弟弟上學,并說一定要讓弟弟考上大學。當時,五個人都抱在一起痛哭。”至今,吳祖蘭都內疚,深感對不住兩個懂事的女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