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民辦事、帶民致富是我的職責。 “350畝紅豆杉長勢喜人,今年再種植650畝,我們可以成立紅豆杉協會,今后紅豆杉就會成為我們開屯村致富的好門路。”永樂鎮開屯村駐村干部穆仕賢給村兩委開出“致富方子”。
永樂鎮開屯村駐村干部穆仕賢是縣國土局的一名普通干部,駐開屯村兩年多來,一直致力于幫助群眾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種植紅豆杉的致富新路子。他積極動員村干部、黨員帶頭示范種植,栽種的1.4萬株紅豆杉苗如今長勢良好,預計兩年后實現創收42萬元,40余戶村民看到了脫貧致富奔頭,紛紛加入到種植紅豆杉的行列,一條因地制宜、靠山吃山、引領群眾致富的新路正在成形。依工作需要,當穆仕賢將轉任其它村開展駐村工作時,開屯村的村民舍不得他離開,紛紛挽留他。送他那天,鄉親們送來了土雞蛋、紅米等土特產,但他婉言謝絕了,做到了一名黨員干部對群眾特有的情懷和高風亮節,樹立了一名干部為民、親民的良好形象。
群眾有困難我來幫,哪怕是一件小事。“哪家線路有問題導致電燈不亮了,家庭吵架需要調解,紅白喜事需要幫忙……只要一個電話,駐村干部第一時間就會趕到”提到駐村干部梁賢儒,望豐鄉烏迭村村民們津津樂道。他雖然年輕,但干起工作來從不畏縮、從不計較,風里來雨里去為當地群眾處理著瑣事雜事,盡心盡力把駐村工作做好做實,深受群眾擁戴;縣文體廣電局干部在下村調研中,得知永樂鎮天馬山村村民潘年江的房屋被泥石流沖垮,生活變得艱難時,隨即聯系單位第一時間給潘年江送去了2000元的幫扶經費,為他樹立了戰勝困難的信心;縣旅游局得知報德村有很多農戶因家庭困難缺少衣物時,隨即牽線搭橋,得到了浙江省派駐黔東南州幫扶辦事處贈送的折合人民幣3萬元余元的500件衣褲并第一時間發放給該村的貧困村民,為村民送去了溫暖;縣紀委監察局黨支部深入朗德鎮下朗德村參與幫助吳秀明等“五保戶”翻瓦蓋房,身體力行地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群眾對我們是很寄望的,我將群眾當親人。“2014年6月23日,雨。這幾天,連續下雨,黃里至腳堯公路3公里處,出現塌方,我及時聯系縣交通局來疏通。為了保障村民的安全,特意在路口處設置安全提示標語,但我還是不放心,就在路口守著,提醒過往的人和車輛,直到挖掘機的到來,并督促挖掘機做好道路清除。”這是雷山縣茶葉局主任科員、西江鎮腳堯村駐村干部吳興華當天的日記。一年多來,他的“民情日記”記錄了走訪困難群眾2000多人次,幫扶解決群眾困難100多次,用真情架起了一座黨群、干群連心橋。
2014年8月28日大清早,68歲的陸永金老人及其家屬,來到丹江鎮派出所將一面印有“解民憂警民連心、系民情雪中送炭”的錦旗遞送到民警的手中,感謝該派出所民警解決了她幾十年中因幾次改嫁而無戶口問題,表達對公安民警為民、親民的深深謝意。
“我家姑娘今年考取了凱里學院,駐村干部及村干及時到我家慰問,詢問我們在女兒的學費等上有無困難,讓我一家人頓感說不盡的溫暖。這些事情雖小,但足以看出黨員干部對我們群眾的冷暖時刻掛心間。”方祥鄉陡寨村第六組村民宋志華對村干部的關心發出由衷的感嘆。
正當秋收繁忙時節,望豐鄉、丹江鎮等鄉鎮組織各站辦所黨員干部,組成幫扶收割工作小分隊,利用“十·一”黃金周假期及周末休息時間,深入各村寨的田間地頭,幫助勞動力缺乏的結對幫扶戶收割稻谷,既增強了黨員干部的勞動意識,又實實在在地服務了當地老百姓,受到群眾由衷點贊。
“看到黨員干部尤其是鄉長俯下身、挽起褲腳親自幫我們收割稻谷的場面,感覺到黨員干部把我們當作自己的親人,我們老百姓怎不感動?因為有這樣的真情在,再大的困難我們也有信心戰勝”望豐鄉望豐村村民李大伯感慨地說。(李格林 )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