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鳳林和護工帶著徐井華老人散步
兒媳去世、兒子出走,好好的一個家庭破裂。生活還要繼續,拭干眼角的淚水,趙鳳林仍然用她柔弱的肩膀支撐著兩個“家”。
“媽,哥都被你氣走了,你就莫在敬老院做了嘛,算我求你了。”和二哥關系最好的幺女不時在耳旁勸導,但敬老院的老人們更讓趙鳳林揪心,一次又一次拒絕了女兒的挽留。
“當時只花了36元就買了一張成都往烏魯木齊的火車票。”馮凌云說離家的一幕幕至今難忘。從南疆到北疆,馮凌云幾乎跑遍了新疆的每個角落,由于沒有文化和技術,每次都只有尋找工地上的苦力活。
為了忘掉老家這段難忘的生活,馮凌云白天賣力干活,漫漫長夜只有借酒消愁。“白天忙著做活路,腦殼不得想事,晚上不忙了,腦殼就不得停,全部都是當年那些畫面。心頭痛,難受得很。只有喝醉自己一覺睡到天亮。”
“她簡直無法理喻,根本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母親。”回想起20年前的情景,馮凌云顯得氣憤又愧疚。但隨著自己年齡增長,漸漸對母親的作為有了新的認識。
“漂泊在外,說不想家是假的,但一想到家就想到媽,又恨。”1994年,當時的馮凌云在新疆庫爾勒打工,忍不住對家的思念,有幾次都跑到離工地1公里外的電話亭一次次撥通了家里的電話,但響了一聲又掛了。“不知道該從何說起,只有掛了。”
“家里座機號碼是4311075,一輩子都記得。”而電話那頭的趙鳳林20年來也沒有換過號碼。
工作之余趙鳳林也通過各種渠道打聽兒子的下落,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經常面對著電話發呆。“每次電話鈴響起,都希望那一頭傳來的是兒子的聲音。”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