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82歲老人張英敏攜43歲殘疾兒子在居住小區設立免費打起點,從早守到晚,3年多風雨無阻。此事經媒體披露后,引發市民熱議。3月14日,張英敏老人接受采訪時坦言:兒子雖然殘疾了,但不能白吃低保,干點事自己心里也踏實一點,人一生總要干點事,做點貢獻,不然和其它動物一樣,就沒有意義了。
14日,記者在鄭州電廠路2號院,見到了這個免費打氣點。在一棟居民樓房前,一個破舊的工具包、一把老式打氣筒,再加上一張寫著“免費用,別亂動,方便大眾”字樣的提示牌,就構成了打氣點的全部。張英敏老人坐在旁邊的小凳子上,面帶微笑,兒子張東凱吃力地為前來打氣的居民遞著打氣筒、抹布,一旦有人需要,不會說話的張東凱就“咿呀”地打手勢,顯得很熱情。
張英敏老人告訴記者,自己年輕時在部隊當過兵,后來轉業到鄭州一企業,1992年退休。膝下育有三個兒子,小兒子張東凱出生6個月時患乙型腦炎留下了嚴重的后遺癥,落下一級殘疾,不僅不會說話,就連肢體行動也非常困難。
考慮到張東凱的特殊情況,7年前社區主動給他辦了低保。但張英敏老人卻坐不住了,感覺心里有愧。
“啥事也做不了,每月還拿這些補貼,心里真的不踏實。”張英敏老人認為,家境雖不富裕,但他和老伴都有退休金,能基本養活兒子。經過一番考慮,他把兒子的低保取消了。后來,社區又跟他溝通,兒子的低保才繼續享受。
早年在部隊養成的習慣使然,張英敏老人覺得兒子既然享受低保,就應該干點事。結合兒子的身體情況,他覺得設個打氣點應該可以。2010年的一天,他買來氣筒、工具及氣門芯、螺絲等零件,免費打氣點就開張了。
一開始,張英敏老人教兒子如何給別人遞工具、如何收工具等,這些在常人看來根本不是問題的問題,張東凱卻吃力地練習了一段時間才勉強學會。父親的良苦用心和兒子的勤快,四五百戶居民都看在眼里,敬在心里。
60多歲的鄰居靳尚遠說:“爹娘的素質高,受爹娘的熏陶,這孩子他身體殘疾,心不殘疾啊,他也知道在他力所能及的時候做點好事,讓人佩服。”
“現在不是提倡和諧社會嘛,他們也是正能量的表現,大家對他們評價很高,也值得大家去效仿。”鄰居李軍亮說,院子里很多騎車的人都得到過便利。
鄰居的夸贊,并沒有讓張英敏老人飄飄然,他坦言:“兒子雖然殘疾了,但不能白吃低保,干點事自己心里也踏實一點,人一生總要干點事,做點貢獻,不然和其它動物一樣,就沒有意義了。”
據了解,這對父子3年多的默默堅持,有付出也有收獲,張東凱認真地對待自己的工作,樂意跟鄰居們交流,性格開朗很多,這讓張英敏老人深感欣慰。(記者 門杰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