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橋醫院第三住院大樓14樓呼吸科61號病床,劉海笛一臉憔悴地坐在病床邊。人們已經很難將她與風光、時尚的設計總監掛上鉤,母親的重病已經讓這位女強人心力交瘁……
寬松的破洞牛仔褲、單薄的短袖,坐在母親的病床前瑟瑟發抖;蓬亂的頭發、熬紅的雙眼緊緊盯著病床上的母親,纖瘦的手里端著為母親剛準備好的流食。這是昨天中午,新橋醫院呼吸科61床前的一幕。
她叫劉海笛,今年40歲,呆滯的目光和稍顯破爛的衣服,讓人很難想到,她曾經是一位風光時尚、月收入上萬的服裝設計總監。
生活接連遭遇變故
“媽媽,再吃一管哈。”劉海笛拿起床頭的針管吸了滿滿一管用大米、雞蛋和蔬菜打碎熬成的米糊,朝母親鼻孔的試管內注射。
床上躺著的是她的母親朱德君,患有顱內多發腦動脈瘤和腦積水,這次住院則是因為吸入性肺炎,已經住院4個多月了。朱德君由于插入胃管不能說話,眼睛盯著身旁的女兒,手指在病床邊指著,似乎想要對女兒表達些什么。
劉海笛心領神會,握住母親的手,“不要著急哈,吃完飯我就幫你翻身。”
劉海笛1974年出生在重慶榮昌一戶普通家庭,父親在部隊當衛生員,母親則是搬運工,家中還有一個哥哥。1990年,幸福的一家人遭受打擊,父親因肺結核去世。一年后,哥哥也因疾病去世。劉海笛只能和母親相依為命。1997年,劉海笛自考考入西南政法大學,在這里她遇到了白馬王子李某,經過幾年的愛情長跑,兩人于2001年結婚。
婚后的日子是劉海笛夢寐以求的,丈夫主外、她主內。可好景不長,2004年,得知劉海笛不能生育,雙方協議離婚。受不了打擊的劉海笛從樓上摔下,腿部骨折,走起路來一瘸一拐。
自力更生當上總監
離婚后沒有了經濟來源,劉海笛痛定思痛,決定拾起多年來對服裝的熱愛,掙錢糊口。
她買來時尚雜志,對國內外奢侈品牌服裝逐一學習,又到各地求學深造,不久便成了圈內小有名氣的服裝設計師。“母親告訴我她想住別墅。”于是,劉海笛不斷跳槽,力圖讓自己的才華能夠在更大的舞臺得到認可。
2012年,武漢一家服裝公司開出每月2.5萬的底薪、公司原始股、三星級酒店公寓等優厚條件將她挖到公司。當劉海笛夢想著不久便能讓母親住進別墅的時候,噩耗傳來了。
2013年12月27日,母親重病入院的消息傳來,劉海笛丟下工作,連夜返回重慶。顱內多發腦動脈瘤、腦積水、肺炎、全身多處褥瘡感染。醫生告訴劉海笛,她母親的腦動脈瘤可能隨時致命,這讓工作剛有起色的劉海笛覺得“天都塌下來了”。
一個月飛機往返六次
劉海笛收入雖高,支出也不菲,加上平時沒有理財的習慣,為給母親治病早就花光了僅有的11萬積蓄。正當她為醫藥費發愁的時候,她收到香港奧拉摩達服裝有限公司發來的邀請,擔任服裝設計總監,月薪3萬,外加年底分紅。
為了給母親籌錢治病,劉海笛請好護工照顧母親,自己前往深圳打拼。但每周末,劉海笛都會坐飛機回到重慶。每一次,看到又消瘦了不少的母親,劉海笛心中都有說不出的痛楚。
而連續的奔波,也讓劉海笛很難在工作中找到狀態。得知情況后,今年4月,公司老板親自來到重慶看望朱德君,并提出拿出25萬元手術費,讓她到深圳治療的想法。但朱德君不想離開重慶,加上主治醫生也提出患者不適合長距離轉移,這個想法只得擱淺。
一個月時間,劉海笛在深圳重慶兩地往返6次,而母親也從90斤銳減到70斤。這讓劉海笛很是心疼,經過一番慎重考慮,她辭去了總監的工作,回到重慶照顧母親。
賣掉長發籌措飯錢
“就是用我的命換母親的健康,我也愿意。”昨日下午,劉海笛坐在病床旁的凳子上小憩,不一會兒便被凍醒。
“以前我可是長發及腰。”劉海笛話不多,坐了好一會兒才從嘴里擠出一句話,她摸著已經剪短的頭發。上個月,為了給母親籌措飯錢,她將留了10多年的長發剪掉,換來250元。這些錢是她和母親一個月的飯錢。
臨床的病友和醫院的護工看到劉海笛的遭遇,每天都會有人主動帶飯給她。而每當這時,她都會深深地鞠上一躬。
希望在重慶找到工作
“海笛從小就不喜歡說話。”劉海笛初中同學李國蘋告訴晨報記者,劉海笛在她印象中是一個善良、樂于助人且有孝心的人,但劉海笛個性要強,不喜歡與人交往。
而劉海笛在奧拉摩達服裝有限公司的同事文紅也表示,劉海笛在服裝設計領域有一定的造詣,多次獲得服裝設計獎項,還曾多次擔任服裝設計大賽評委。“雖然接觸時間不長,但很多同事都替她惋惜,以她的才華,在公司繼續做下去肯定有很好的前途。”
新橋醫院呼吸內科副教授程曉明介紹,劉海笛的母親朱德君肺部病情基本已經治愈,目前處于護理階段,之后還要繼續轉到神經內科治療腦動脈瘤和腦積水。
而劉海笛除了希望能盡快治好母親外,她希望能在重慶找到一份與服裝設計相關的工作,讓她能夠一邊工作一邊照顧母親。
近7成市民不贊成辭職,盡孝首先要保障生存
針對劉海笛的“兩難”,記者通過電話、QQ、微博、微信等方式隨機采訪了50位不同行業的市民。
其中,34位市民認為劉海笛不應該放棄高薪工作。因為如果連基本的生存都無法保障,更無法為媽媽治病,還談何盡孝?另外的16位市民則很支持劉海笛的決定。一位市民表示,工作可以再找、錢可以再掙,但母親只有一個。萬一母親突然走了,自己卻不在身邊,會遺憾一輩子。
同時,一些受訪者也為劉海笛支了招。
王長仙是朱德君隔壁床的病友,她認為劉海笛應該重新回到高薪職位上去,先把生活穩定好。然后再花錢請一個信得過的看護或者遠房親戚來照顧母親。
在某地產公司上班的楊小姐表示,劉海笛的孝心確實可以理解,但沒有收入也不行。建議她可以通過網絡攬活,利用母親休息的間隙,接一些跟設計相關的工作來做,以解決當下連飯都吃不起的問題。
市民楊先生則建議,既然早前就有公司提出愿意支付母親手術費,那么劉海笛可以接受這番好意,與單位簽合同,向單位申請預支薪水先為母親做手術。“凡事都有輕重緩急,做手術的黃金時間耽誤不起。不要讓自己‘偏執’的孝心,作出讓自己后悔的決定。”見習記者 傅柃暢 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