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拔1300多米的巫山縣官陽鎮新民村,有一對特殊的婆媳——95歲的婆婆鄧子蓮和65歲的兒媳鄧生桂。街坊鄰居說,她倆更像母女。鄧生桂的前夫是老人的養子。兩年多前,鄧生桂改嫁,93歲的婆婆鄧子蓮成為鄧生桂唯一的“嫁妝”。一日三餐,給老人洗臉洗腳,鄧生桂從未馬虎過。鄧子蓮樂呵地說,老來有福,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
1 把婆婆當親媽侍候
鄧子蓮19歲時從巫山縣大昌鎮嫁給官陽鎮的石之海,育有一女,女兒卻在19歲那年生病去世。因為受女兒去世的打擊,石之海身體變得越來越差,漸漸地失去了勞動能力。之后,鄧子蓮抱養了一名4個月大的男孩,取名石德安。
45年前,當時20歲的鄧生桂嫁給了石德安,成了鄧子蓮的兒媳。“我現在的身體這么好,多虧了這個好兒媳。生桂進門后,每月開支第一件事就是給我們老兩口買藥。她白天下地干農活,晚上回來縫縫補補,洗涮收拾,不讓我干重活粗活。”說起自己的兒媳,鄧子蓮既感動又自豪。
26年前,公公石之海去世后,鄧生桂更是把婆婆當親媽一樣侍候。一到冬天,患有勞疾的鄧子蓮就會雙腿疼痛難忍,鄧生桂總是早早地給婆婆縫上幾雙棉護膝。平日里,家里有點好吃的,總是先給婆婆端上來。
2 帶著93歲婆婆改嫁
鄧子蓮、鄧生桂婆媳倆在一起生活了40余年,引起社會更多關注的卻是兩年前。
2008年,鄧生桂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丈夫石德安卻不幸去世。2014年,經熱心人介紹,鄧生桂認識了喪偶的陳紹美。鄧生桂向陳紹美提出了建立新家庭的唯一條件:自己放心不下婆婆,不管改嫁到哪兒都得帶著她。
“婆婆和你,我都接過去。家有老人,是一家子的福氣,我保證會和你一樣好好照顧老人家!”當年陳紹美的一番話,讓鄧生桂至今記憶猶新。改嫁那天,93歲的婆婆是鄧生桂唯一的“嫁妝”。她拉著婆婆的手說:“你身體不好,行動不方便,我就是你的拐杖。”婆婆說:“你是我姑娘,這輩子都離不開你了。”
每天清晨6時左右,65歲的鄧生桂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為95歲的婆婆穿好衣服,扶她下床,然后端上熱水給婆婆洗臉。
“婆婆腿部有毛病,行動十分困難。”鄧生桂小心翼翼地扶她上廁所。飯煮好后,鄧生桂總先給婆婆盛上一碗。“她不吃辛辣,飯要煮得軟和”,在安頓好婆婆的一切后,鄧生桂急匆匆地扒拉了兩口飯,出門干活。
上午不到10時,鄧生桂就和丈夫陳紹美回家了。回家后,鄧生桂又開始為老人洗衣服、梳頭。“昨天答應婆婆今天帶她去鎮上走走。”鄧生桂說,婆婆的右腿有先天殘疾,年輕的時候還能杵著拐杖行動,但從五六年前開始,她生活便不能自理,連大小便都需要有人扶著。
“在我們鎮上,無論誰說起鄧生桂、陳紹美對老奶奶鄧子蓮,都是豎大拇指的。”陳紹美的鄰居李繼興說。
3 10多年沒出過遠門
因腿腳有毛病,鄧婆婆一直穿不慣買的鞋。為讓婆婆走起路來舒適,鄧生桂買來毛線和棉布,一有時間就為婆婆縫軟底鞋。“這都是生桂給我做的,又保暖又軟乎,箱子里還有好幾雙。”鄧婆婆一邊笑著說一邊站起身在院壩內走了幾步。“慢點兒,別摔著了。”一旁的鄧生桂趕緊走過去攙著婆婆的手。
“婆媳兩個的感情那真是沒得說,有時一天不見就念個不停。”陳紹美說,有一次,鄧生桂一大早出門看孫子,天還沒黑鄧婆婆就開始念叨:“怎么去了那么長時間啰?”太陽落山時,見到兒媳的身影出現在門口,鄧婆婆高興得像個孩子一樣眉開眼笑。
鄧生桂告訴重慶晚報記者,她10多年沒出過遠門,最多也就離家一天半天的。“主要還是擔心婆婆掛念我,其實走久了我也蠻想她。”還沒說完,鄧生桂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起來。(記者 何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