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精毅(中)在工廠內向工人講解釘子制作過程
近年來,隨著脫貧攻堅戰役的打響,麻江縣許多外出務工的人紛紛回鄉創業,帶領群眾致富,致富能手李精毅就是其中之一。
走進宣威鎮卡烏村遠帆工貿有限公司的車間,就可以看見一個樸實忙碌的身影,他就是李精毅,一個敢想敢闖、永不服輸的實干家。在回鄉創業之前,他在浙江打工,經過5年的磨煉努力及近幾年勤儉節約省下的積蓄,李精毅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于2010年返鄉開始籌辦自己的遠帆制釘廠。
“我當時回家來的時候,想起父母年齡都比較大,我看到農村的那些老百姓到冬天的時候都沒有什么工作做,我就想到我在外面學到點技術,回家來創辦了釘子廠,我想把附近剩余的勞動力,還有勤快點的這些貧困戶吸納到我的廠里來上班,也增加他們的收入。”李精毅告訴筆者。
創業之初,總伴隨種種困難,如何改進機器的質量,提高效率?如何尋找好質量的原料進貨渠道?如何拓展銷路擴大市場?這些問題都困擾著李精毅,但是他憑借著自己的專業優勢、膽識和誠信經營,生意越做越紅火。從起初的一條簡陋生產線設備做到現在月產100余噸的兩條先進生產設備,從夫妻店模式做到現在擁有10余人的小公司。
“目前在我這里上班的有11個貧困戶,基本上都是我們卡烏、富江、甕東這幾個寨子的,他們的基本工資都是在3500元到4500元左右,技術工有五六千元左右,就像我廠里有一戶貧困戶,他一家三口在我這里上班,他一個月能拿到1萬多元,這樣算的話他一兩年就可以脫貧。”李精毅自豪地說。
遠帆工貿有限公司的創辦,讓周邊老百姓改變了傳統勞作的思想觀念,都紛紛到該公司來打工,在家門口就業增收是最劃算的,不僅可以照顧家庭,同時還能增加家庭收入,減輕家庭經濟負擔。
“我和我愛人一起在這里干活,做兩三年了,一個月是七八千塊錢,按照這樣做下去,我今年脫貧是不成問題的。”工人李金龍告訴筆者。
李精毅每一步都走得艱辛和踏實,他盡量以自己的力量給家鄉發展帶去更多的希望,也激勵著其他在外務工的人陸續回家鄉創業,帶領百姓一起增收致富,為脫貧攻堅貢獻自己的力量。李精毅告訴筆者,預計以后還要增加一至兩條生產線,讓更多附近的老百姓到公司來就業,增加老百姓的收入,提高公司的效益。(楊光紅 劉勇 金潤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