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江面飛渡、蒲葦藏身……在清水江之濱邂逅悠閑覓食的鳥兒,已變得再尋常不過。極目遠眺,民居建筑與原野田疇、河光山色交相輝映,美不勝收。
近年來,臺江縣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位置,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和全過程,一座生態“高顏值”、發展“有朝氣”的新型生態縣正閑庭信步走來。
描繪“生態留白”的山水畫卷
清晨,短視頻帶貨主播吳千雄來到老屯鄉報效村巴拉河邊開始直播。“我的第一單生意就是在這里拍攝的,這里是我逐夢開始的地方。”吳千雄說,和粉絲們分享家鄉的美景,既能賣東西,又能推介家鄉文化。在他的鏡頭下,洗衣服的婦女歡聲細語地交流著,河邊籃球場上的年輕人在打著半場比賽,這里的美景早已融入百姓生活。
這番景象,得益于“生態留白”。要做好臺江縣轉型發展,從傳統農業縣,到以農文旅融合發展的縣,臺江也曾遭遇過“成長的煩惱”,人居環境一度面臨較大壓力。
2018年,人居環境整治三年攻堅戰,為臺江發展擘畫出另一種可能。面對一江碧水,兩岸青山,白鷺翔集的美景,臺江人經歷了一場思想解放的洗禮,一個思路逐漸清晰: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以“生態留白”為發展和保護留下了更多余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
秉持“留白”的思路,當地統籌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結構,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形態功能,以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和省級文明縣城為契機,持續鞏固和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違”清理、“街長制”等城市文明建設成果。
沿巴拉河溯流而上,來到滿目蔥郁的長灘坳觀景臺,山間溪流交錯、鳥兒啁啾,這里是俯瞰長灘的最佳觀景處。近70歲的村民郭玉明說:“最受益的是我們老年人,可以在這么好的環境里安度晚年。”
綠色生態轉變為綠色經濟
“廢棄的高鐵攪拌站,野草叢生,建筑垃圾和廢棄泡模板真是滿目瘡痍。”第一次來到長灘坳,臺江縣創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劉建青看到眼前的景象,不由得心往下沉。
3年前,生態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兩違”清理等為長灘播下了第一抹新“綠”。隨后大規模實施的產業結構調整,實現了長灘村的綠化、美化、靚化梯度發展。如今,實現了綠樹成蔭、花海稻香、自然山水景觀、人文非遺體驗和多層次的產業結構相融,長灘村已成為一個3A級景區。
臺江縣堅定不移貫徹“兩山”理念,南宮鎮獲批省級森林鄉鎮,交宮村、紅陽村等5個村寨獲批省級森林村寨,從無到有、從有到精,標注了臺江的綠色坐標。
老屯鄉長灘村以“非遺體驗”為主線,依托稀缺的非遺資源,營造濃厚的民族文化氛圍,用稻草織成的稻雕、村內別具一格的微派建筑等給人強力的視覺沖擊、吸引著游人的目光;施洞鎮打造集紅色、運動、民俗、商貿等為一體的特色古鎮,完善城鎮功能,提升城鎮品位;方召鎮反排村依托濃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及良好的自然生態,輻射帶動周邊多個村寨共同發展。
產業特而強、功能聚而合、形態小而美、機制新而活,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特色小鎮和村莊闖出了一片產業發展新天地,實現了“綠色生態”向“綠色經濟”的完美轉型,形成了臺江縣集顏值與產值于一身的綠色經濟新藍圖。
匯聚起了強大的“綠色合力”
走好綠色發展道路,既需要頂層設計,更需要篤用篤行;既需要政府部門的倡導垂范,也離不開企業、個人的多方參與。
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新能源汽車、松果共享單車隨處可見,垃圾分類、杜絕浪費蔚然成風,“街長制”、“河長制”、“林長制”和“兩違”清理等專項行動向縱深推進……上下同心、干群齊力,以自上而下的制度設計和自下而上的全民行動,匯聚起強大的“綠色合力”,共同描繪出臺江面向未來的美好圖景。
端起“生態碗”,吃上“旅游飯”。長灘村村民龍學珍說:“過去靠種那半畝一分地維持生計,現在在家門口接待四方游客,我們的日子越來越好。”
施洞鎮黨崗略村支書劉忠海說:“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我們要打造魅力無限、生機勃勃的紅色村莊新代表。”
從外地回歸的白領經理全昌碧說:“每天在臺江大酒店都會與來自不同地方的客人對接與溝通,這里和我去過的外地大城市沒有落差。”
勵精圖治畫藍圖,錨定目標邁征程。臺江縣提出,“十四五”時期,努力圍繞打造全國原生態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黔東南樣板。文體廣電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對于臺江來說,這既是時代的問卷、發展的命題,更是臺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新方向、新坐標。”(劉開義 龍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