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索攻擊已經成為互聯網的流行病。”奇安信集團董事長齊向東在出席2021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時表示,數字化的蓬勃發展,讓工業互聯網面臨著嚴峻的網絡安全挑戰,其中日益猖獗的勒索攻擊,是工業互聯網的頭號敵人。根據不完全統計,2021年每11秒將發生一次勒索攻擊,而勒索攻擊給全球帶來的經濟損失或已超過9000億美金。
根據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以來工業互聯網企業不斷遭受勒索攻擊。2月份,起亞汽車遭遇勒索攻擊,被索要1.35億元的比特幣;3月,臺灣宏碁電腦被勒索,財務電子表格、銀行往來郵件等敏感數據被盜,贖金達到3.25億元人民幣;4月,蘋果電腦代工廠遭到勒索攻擊,黑客同樣開出了3.25億人民幣的贖金……而這些數字只是冰山一角,九成以上的企業因為害怕對自己的品牌造成傷害,都在支付贖金以后選擇了靜默。
“僅今年上半年,工業互聯網領域就發生了多起勒索攻擊事件,勒索贖金規模不斷創新高。”齊向東在數博會發表演講時表示,隨著工業互聯網的進一步發展,強安全、弱開放的工業生產系統,和弱安全、強開放的互聯網,會結合得更加緊密,導致攻擊路徑大大增加,安全挑戰更加嚴峻。如果沒有做好安全防護,價值巨大的工業互聯網就成了黑客唾手可得的“香餑餑”。
齊向東直言,勒索攻擊已經成為互聯網的“流行病”。今年5月7號,美國最大的燃油管道商科洛尼爾遭到勒索攻擊,美國東部輸油“大動脈”被掐斷,政府宣布17個州和華盛頓特區采取緊急措施。這是全球首次因為網絡攻擊啟動緊急措施的事件。美聯社評論,勒索攻擊已經達到了“流行病”的程度。
早在2016年,齊向東曾在首屆國際反病毒大會上預言“敲詐者病毒將泛濫成災”。不到一年,2017年5月12日,震驚業界的“永恒之藍”病毒爆發,全球150多個國家近20萬臺計算機感染。從永恒之藍全球爆發到今天,勒索攻擊愈演愈烈。
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勒索攻擊次數同比增長了150%以上;每次勒索的平均贖金達到了31萬美元;有安全機構預測,2021年預計每11秒將發生一次勒索攻擊,全年超過300萬次,勒索攻擊帶來的損失可能高達9000億美金。
齊向東稱,勒索病毒是“自我進化能力”最強的網絡安全威脅之一,一直在不斷產生新的變種;勒索攻擊手法也在不斷變化,從釣魚郵件攻擊,到網站惡意代碼入侵,再到社會工程學,各種高級威脅的技術手段在勒索攻擊得到復合型應用;同時,比特幣等匿名數字貨幣的流行,成為了黑客的絕佳工具,勒索贖金越來越高,黑客拿到高報酬后,逐漸細分出更多工種,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條。
“防范勒索攻擊也更難。”齊向東表示,勒索攻擊比一般的網絡攻擊更復雜,是傳統攻擊方法和勒索病毒的結合。首先,安全暴露面的不斷擴大,通過終端上防是防不住的。基于終端的釣魚、水坑,都是勒索攻擊的常用手段。一旦終端感染了勒索病毒,就會快速擴散。大部分單位的終端安全防御能力薄弱,終端長期不加固、不升級,經常使用弱口令,極易被攻破。
其次,巨大的經濟利益,促使黑產不斷研究勒索病毒的變種,獲取最先進的免殺,導致防范難上加難。傳統依靠已知特征庫進行匹配的查殺模式,無法檢測出新的病毒變種,掛一漏萬。
尤其是,針對性的勒索攻擊,從攻擊手法上看完全是APT級別的。除了初始的感染環節,還包括了橫向移動、建立控制通道、定位高價值數據、打包竊取數據、快速加密甚至會破壞備份系統等一系列攻擊行為,攻擊者有可能潛伏幾周,甚至幾個月。
但再會偽裝的狐貍也難藏住尾巴,勒索的軟肋是,它不能一攻了之,它需要尋找目標,完成使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就像小偷進了豪門大院,想偷走金銀財寶不是那么容易的,因為他不知道保險柜在哪,所以勒索病毒進來需要有一個翻箱倒柜的過程,這個過程最短一周,長的需要幾個月。
齊向東提出,完整的網絡安全體系則是預防“勒索流行病”的疫苗。疫苗能激活人體的免疫系統,產生抗體和記憶性免疫細胞,有效預防細菌和病毒。預防“勒索流行病”也是同樣的道理,只有建立完整的網絡安全體系,構建一個強大的免疫系統,確保病毒進去之后,能被及時發現,然后集中力量把病毒消滅掉,這樣才能保障業務的正常運轉。目前,很多政府和企業都想建設完整的網絡安全體系,但面臨著“有愿望、沒思路”和“有思路、沒方法”的挑戰,究其本質還是缺乏自主的網絡安全體系框架。
齊向東說,“只要政府、企業建立起完整的網絡安全體系,再通過實戰化、體系化的常態化運營,就能將勒索攻擊威脅拒之門外。”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