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老人在院壩上談論著,他們爭相催促著“垢合”給自家栽茶樹,希望把自家的山林栽完好后再迎接三月的春耕忙。
“垢合”,一個曾經在谷隴鎮上響亮的名字。他起起伏伏的人生猶如一部西游記,經歷人生的“九九八十一”難后終于取得了“真經”,成了村里人人交口稱贊的好人。
“垢合”是楊某的苗名。楊某因犯行賄罪被司法機關判處緩刑4年,2021年來到谷隴司法所接受社區矯正,在短短一年多的矯正時間里,楊某從最初的自卑、迷茫,到現在變成村里人人交口稱贊的對象。漫漫“取經”路,來看看司法所工作人員是如何渡其取得“真經”的?
親情感化 攻心為上
楊某因犯罪受到法律制裁后,看守所期間的短暫生活讓其變得自卑,缺乏自信。楊某在最初接受社區矯正期間,一度表現得特別迷茫,自認為低人一等的楊某所想所思羞于向親朋好友交流,甚至把自己封閉起來,自卑感與日聚增。
司法所工作人員在對楊某走訪期間了解到,楊某的三個孩子現已長大成人,其中女兒進入凱里市郵政局上班,長子在武漢工程大學就讀,次子又是凱里一中的尖子生,考上重點大學那是勝券在握,孩子是楊某這輩子最大的驕傲,也是最大的牽掛和奮斗目標。
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司法所工作人員在對楊某制定矯正方案時,主動邀請楊某的家人對楊某進行親情幫教,動員家庭成員多給楊某鼓勵與肯定,及時傾聽和做好楊某的心里疏導。楊某在一次次與親屬的交心談心中感受到了家人的溫度,在孩子肯定的眼神中找回了自信,在知道自己是孩子的人生榜樣時堅定了“改頭換面,重塑人生”的奮斗目標。
迷途知返,為時未晚,楊某乘著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好政策好時機,堅定了利用在接受社區矯正期間改過自新,放下“自責”思想包袱,重塑新生的目標。
及時介入、因人施教,“量身”定制幫教措施
在楊某接受社區矯正后,司法所工作人員與楊某不斷的進行聯系,通過家訪和個人思想匯報了解楊某的思想動態,關心楊某的精神狀態和思想壓力,鼓勵其家人多與楊某進行溝通,幫助和支持楊某的事業,并一起協助配合司法所做好楊某的日常監管和教育。同時,司法所工作人員還對楊某進行心理疏導,鼓勵楊某正視自己,肯定自己,采取樂觀積極的面對生活,回饋社會。
在思想上幫助楊某重新正視自己,積極面對生活后,在生活上如何幫助其改造,“如何渡其取經”、“渡其取什么經?”,這成了司法所工作人員和楊某“取經”路上最難闖的一關。楊某由于身份特殊,行動受限,無法大展拳腳,鑒于這樣的局面,只有腳踏實地從“本”出發,才能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楊某在犯案前一直做工程,主要承包公路的建設,其做工程已有10年的時間,在當地小有名氣,但因一時的錯誤,誤入歧途。司法工作人員試圖引導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指導其用自己的所學所長服務社會、回報社會。在楊某表達出由于村里的大部分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導致村里良田無人耕種而基本荒廢,想帶動村民發展種植業的想法后,司法所工作人員為楊某“量身”制定了幫教方案,積極采取協調幫助楊某做好種植項目參考,讓楊某適時分享成功經驗等方式,對其行為加以肯定,激發其斗志。
出謀劃策 助其游說
在確定好種植項目后,楊某又遇到了新的難題,部分村民寧愿將田土荒置也不愿開墾種植,為了改變村民的固有成見,消除疑慮。司法所工作人員積極為楊某出謀劃策,制定解決方案:一是對愿意開墾農田的村民按照每畝每年500元流轉農田,并不限定的流轉期限,村民隨時可以收回;二是對不愿意開墾種植農田、且無耕作能力的村民免費為其翻犁農田;三是暢通溝渠幫助村民灌溉農田;四是動員村民種植優質水稻,并負責為村民提供收購和銷售渠道。
同時,司法所積極向谷隴鎮政府進行請示匯報,通過政府的協調和楊某挨家挨戶做村民的思想工作,打消了村民們的顧慮,并順利流轉了村里大部分的荒田。
初見成效,喜獲豐收——“稻花香里說豐年”
“‘垢合’,你今天有空嗎?剛好下雨麻煩你幫我犁一下家門口這塊田,孩子們都外出了,我又沒牛,機子又抬不動,不種明年可就沒得吃了”,村里的一位老人說道。楊某這幾年不斷踐行著對村民的承諾,親力親為的為百姓致富排憂解難。
為了發揮更大的作用,楊某目前已將本村與鄰村優質水稻種植面積擴展至320余畝并發展了稻田養魚。
現楊某種植的水稻約320畝,楊某種植的水稻開始進入市場并簽訂了銷售商。通過發展優質水稻種植,不僅增加了村里人的收入,還帶動了村里的部分人就業,除了農忙時招收大量短期工外,還長期雇傭村里2位老人為長工。同時在政府的扶持和幫助下,為村里打了3口灌溉井,修建機耕道長度6公里左右,幫助村民解決了灌溉問題。
金秋時節,是豐收的季節。那一株株飽滿的稻穗充滿著成熟的喜悅,人們彎著腰,手里的鐮刀快速掃過稻穗,秋風襲來,稻香陣陣——這就是楊某的努力成果,雖走過彎路,但迷途知返,放下姿態扎根下來,努力生長。據楊某介紹,其種植的優質水稻產量達18萬斤,并在投入市場后迅速簽訂了銷售商,累計收入 60余萬元。
再次發力,助力鄉村振興,帶動村民實現致富夢
楊某雖為平凡人,卻心系家鄉事。楊某在帶動村民種植水稻后,又繼續為村民的致富之路奔波和出謀策劃。2022年,楊某又在政府的號召下,帶動村民種植茶樹,并無償為村民開墾荒地,幫助村民種植茶樹,現已累計開荒500畝,并完成了部分荒地的茶樹種植。
為村民開墾荒地種植茶樹,每天都頭帶草帽、腳穿解放鞋、泛黃的T恤、黝黑的皮膚,一副“狼狽”的身影穿梭在山林間……..毫無之前老板的風采,因而經常遭到村民的調侃,好好的楊老板曬成了“黑垢合”。
反哺自身 助其“變身”
楊某說:“每當聽到村民調侃自己現在是又黑又土的“垢合”時心里感到無比的親切,說明自己終于“變身”成功,不再是之前那個只有“銅錢味”的楊老板。司法所工作人員這一年多來的教育、幫助和改造,我逐漸矯正了自身的不良思想行為,通過學習法律法規,意識到了自己的罪行給國家、社會、家庭以及個人帶來的影響。”
楊某還說:“經過社區矯正后我矯正了以錢為上的病態價值觀,學會了助人為樂并從中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所在,感謝司法所工作人員的辛勤付出,渡我取得了‘真經’,在今后的時間里,我一定堅定帶動村民致富的信念并繼續前行”。(楊小艷、陳磊)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