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法檢機關權威數據,將認購碳匯引入環境司法在實踐中較少見。對于早在 2007 年就成立了全國首家 " 環境保護法庭 " 的貴州而言,首例 " 認購碳匯修復生態案 " 又一次在環境司法上取得突破。
超期砍伐,認購碳匯獲得司法確認
2021 年 5 月,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劍河縣磻溪鎮高引村,村民羅明持過期的林木采伐許可證,將自家山林里的杉木采伐了 469 株。經過鑒定,蓄積 126.7286 立方米。隨后,黔東南州劍河縣人民檢察院以涉嫌濫伐林木罪,向雷山縣人民法院提起公訴。由于羅明砍伐的林木并非公益林,作為公訴機關的檢察院并沒有提起刑事附帶民事公益訴訟。
" 雖然不是公益林,但客觀上確實是破壞了生態,所以法院的考慮是不能丟掉替代性修復、放下‘公益’不管。" 案件承辦人、雷山縣人民法院副院長吳章義說。
法院多次與檢察院溝通協商,建議由他們與被告人達成 " 碳匯認購協議 ",再通過司法確認的方式賦予協議強制執行效力,這個方法符合法理和案件實際,當事人羅明也表示贊同。
羅明按照林業部門的測算,自愿認購 20668.8 元的林業碳匯量 ( 碳減排量 ) ,并與公訴機關達成《生態環境損害賠償訴前磋商協議書》。對此,雷山縣人民法院近日作出司法確認裁定書。
雷山縣人民法院雷公山環境保護法庭經審理認為,被告人羅明違反法律規定,濫伐林木,數量較大,其行為已構成濫伐林木罪。鑒于其具有坦白情節,認罪認罰,并以認購 " 碳匯 " 的方式對受損的生態環境進行了替代性修復,可依法予以從輕處罰。法庭以濫伐林木罪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緩刑四年,并處罰金 4000 元。
" 種樹無地 ",轉變思路探索生態修復
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采訪法院、檢察院案件承辦人以及環境司法業內人士,他們對這種創新性的司法實踐出發點進行了分析。
" 種樹無地 "。吳章義說,過去行之有效的 " 補植復綠 " 方法現在難落 " 地 ",在黔東南乃至貴州,森林覆蓋率很高,雷山縣森林覆蓋率已經超過了 72%,荒山荒地極少,如果要罪犯跨區域實行異地補植復綠,難以找到可以種樹的荒地,執行難度越來越大。
雷山縣人民法院曾向縣林業局和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發函,請求協調用于 " 補植復綠 " 的基地,得到的答復是 " 沒有足夠多的荒地進行林木補種 "。面對無地種樹的執行尷尬,法檢部門試圖探索出一條符合黔東南乃至貴州實際的生態修復之路。
" 法條無據 "。環境資源案件,大多是涉及公共利益而提起的刑事附帶民事訴訟,要求恢復生態。但是,對于濫伐、盜伐的林木不屬于公益林的,若以公益訴訟形式起訴,明顯不太合理,有點 " 師出無名 "。
吳章義說,針對羅明這個案件,他持過期砍伐證砍了自家山林,而且面積較大,雖不是公益林,但客觀上影響了黔東南森林資源總體覆蓋率。特別是公訴機關只提起了刑事訴訟,法院一方面只能秉持中立,但另一方面又不能放下 " 森林被砍伐、生態被破壞 " 這個 " 公益現實 "。" 基于此,必須弘揚能動司法精神,迎難而上另辟蹊徑,面對法律空白,主動切換思路進行案件辦理 "。
" 法律無情但不應冰冷 "。在黔東南地區,農村房屋多為木房,部分山區農民確因居住需求要砍伐樹木。吳章義說,如果法院機械執行法律,將羅明判了較高實刑,他的整個家庭都會遭受很大打擊。而現在,羅明得到從寬處理,不會收監,他和家人包括當地村民都會感受到黨和政府以及法院對老百姓的體貼,這就實現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
山清水秀,生態司法開辟 " 貴州方案 "
貴州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除了生態基礎優良之外,近年來在環境司法方面探索廣、突破新、啟示多,一直以來引發各方關注。雷山人民法院這起案件不僅吸引了新聞媒體報道,還引起山東、河北等地法院同行咨詢經驗。
通過碳匯認購這樣的小切口解決大問題,吳章義說,羅世松這起案件為環境資源案件的審理開辟了一條新途徑,較好解決了森林繁密區域 " 補植復綠 " 難度大的困惑,將補植復綠 " 執行難 " 解決在了審判之前,為非公益訴訟案件的生態修復提供了既符合法理、又契合實際的 " 貴州方案 "。
" 看菜吃飯 " 走一條環境司法專門化之路。貴州自 2007 年設立全國首家環保法庭以來,探索了集中管轄等制度,不斷推動環境司法專門化建設。比如雷山縣人民法院雷公山環境保護法庭,專門負責審理一個大區域的環境保護案件。
貴州省高級人民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庭庭長李麗介紹,貴州法院結合貴州生態環境保護實際,優化設置了 34 個環境保護法庭,將綠水青山、傳統村落等全部納入司法管轄,實現對世界自然遺產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地質公園、國家級濕地公園和天眼寧靜區等特殊敏感地區以及茶葉、白酒、礦產資源等重點產業的保護,構建了具有貴州特色的環境司法保護體系。(作者:汪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