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水寨村合作社農業產業鏈不斷延伸、多業態融合不斷加快、附加值不斷提高、農民收入明顯增加、示范帶動作用不斷加強。“在各級黨委、政府的堅強領導下,水寨村合作社通過黨建引領,大膽嘗試,開拓創新,成功開創了示范田“一田兩用三豐收”的稻漁新示范。所建設連片高標準農田示范田,稻+魚共作發展,吸引游客增加附加值,實現水稻、生態魚、旅游三份收入增收。”水寨村支書唐建自信地說道。
整合要素資源辦大事
為了改變以往單打獨斗的農業產業發展困境,推動鄉村經濟發展,水寨村“兩委”決心要將村內的農業產業做大做強。便從村合作社入手,通過合作社建設集中連片示范田,改良土壤,改善農田基礎設施,提高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和生態產品供給能力。從開始準備建設示范田,該村合作社就非常注重在深層次上吸引稻田、資金、技術、人才、信息等優質高端資源要素向稻漁產業積聚。水寨村整合要素資源,因地制宜開發了水稻種植、漁業養殖、鄉村旅游等項目,完成了從傳統種植到稻、魚、鴨立體種養+鄉村旅游,逐步走出了一條以“村支部帶頭、合作社發力、農戶參與、社會力量助力”的強村富民路。
“村民都很樂意把自家稻田投入到合作社來運作,合作社前后獲批了示范田建設項目資金100萬元,有省、州、縣、鄉四級科技特派員的護航,有縣苗侗山珍供應鏈公司等社會力量助力,各項要素資源一應俱全,示范田的發展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水寨村合作社負責人唐武說。
利益聯結機制有保障
為提高和保護好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合作社與農戶建立了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示范田創新實踐“黨社聯建、基地聯戶、產業連片、股份連薪、責任連體”五聯模式,實現了分散農戶和合作社農業發展有機銜接。激活主體,促進要素集中、產業集聚、社員集力,催生聚變效應。按照“規范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有制度、有產業、有品牌、有人才”的“五化四有”要求,創建農村合作社示范社,真正把農民融進來,讓他們有活干、能致富。“稻田流轉到合作社統一管理,土地流轉費一畝地600元,年底還有分紅;現在外面疫情嚴重,不好找活干,我每天到示范田干活,合作社每天給我發140元工資。”村民李光成高興地說。
品牌建設增強競爭力
以稻漁綜合種養為主的一稻一魚一鴨一游“四個一”稻漁產業水寨示范田基本形成,且規模在不斷擴大。水寨村在品牌建設上,嚴把產品質量關、增加品牌內涵、注重品牌宣傳等措施,積極參與雷山縣“茶麻菇稻、蜂蜜黔球”等一系列品牌發展戰略。通過“一產”提質增效、“二產”引領帶動、“三產”融合示范,水寨村在示范田主戰場,以農事活動為基礎,以農業生產經營為特色,逐漸打造形成了集有機水稻特色生態農業生產、漁業養殖、餐飲垂釣、觀光旅游、休閑娛樂、婚紗攝影、有機農產品加工、電商銷售等為一體的100畝農業產業示范基地。帶動全村600畝稻魚產業,吸引游客1000余人次,促進經濟年增收達350余萬元。同時輻射全鄉稻魚產業標準化建設200畝,穩定全鄉稻魚產業4000余畝。品牌效應逐漸形成,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增強了水寨稻漁產業品牌競爭力,開創了稻漁產業發展新示范。
“這里地處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這里是少數民族傳統村落。來這里可以采風、摘果、垂釣、燒烤、追鴨子、體驗人工插秧打谷……來這里,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駐村第一書記楊勝國向全國各地游客發出邀請:“水寨村,稻田魚主題村,吃魚、買魚、玩魚都可以,總有一項適合您,我在水寨等你來!”(胡學常 李 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