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盛夏時節,陽光灑在貴州省黎平縣雷洞鄉各村晾曬場上,圓滾滾的茯苓擺滿了坪子,在陽光下閃耀著豐收的光澤。農戶們穿梭其間,歡聲笑語中,滿是收獲的喜悅。
牙雙村村民楊通仕抱著剛挖出的茯苓,碩大的茯苓幾乎擋住他半個身子。“去年種6畝賣了9萬元,今年擴種后,茯苓個頭更大,希望收入能翻番!”楊通仕的話語中滿是期待。
曾經,雷洞鄉牙雙村產業發展滯后,村民以傳統農業為生,增收困難。如何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這成了牙雙村兩委亟待破解的難題。牙雙村村支書吳明海帶領村“兩委”成員外出考察,多次邀請農業專家實地調研。一次交流中,吳明海得知政府正大力扶持茯苓種植產業,而專家帶來的土地檢測報告更讓他眼前一亮——當地溫潤的氣候、疏松肥沃的土壤、豐富的腐殖質,完全契合茯苓喜陰濕的生長特性,是天然的茯苓種植基地。
然而,初期村民對茯苓種植心存疑慮。為打消顧慮,吳明海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推動“支部引領黨員,黨員帶動農戶”模式。10余名黨員率先試種,動員全村20多戶參與。同時,積極爭取政府提供設備購置補貼、低息貸款,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定期指導培訓,為茯苓產業發展保駕護航。
聚焦全鄉茯苓產業的規范化發展,雷洞鄉黨委、政府積極引領各村因地制宜發展茯苓產業。戲勞村憑借優越的自然條件,培育出質地緊實、藥效好的茯苓;亞跨村聚焦加工工藝創新,推出的茯苓制品品質上乘;牙雙村借助物流優勢,開拓電商渠道,讓優質茯苓走向全國。
如今,雷洞鄉茯苓種植面積達300余畝,帶動100余戶農戶增收,年產值突破400萬元。
“我們堅持黨建引領,通過政策扶持、人才培養等舉措,推動茯苓產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努力打造‘山上種茯苓、山下通產業路、山外拓市場’的良好局面。”劉榮錳介紹道。小小茯苓,正成為雷洞鄉鄉村振興、群眾致富的“金疙瘩”。
(王穎 姚進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