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七軍北上過黎平
韶華易逝,時光荏苒。從紅七軍1930年北上轉戰進軍黎平縣至今,八十年一晃而過。侗鄉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黎平各族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那些把熱血和生命獻給侗鄉解放事業的先烈們!正是因為有了艱辛的無產階級革命,才會有今天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這是無數先輩用鮮血譜寫成的紅色篇章!為了褒揚英烈,教育激勵后人,加強愛國教育,弘揚民族精神,特作此文,以期拋磚引玉,互勉共進!
一、紅七軍北上江西
1929年12月,百色起義爆發,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即紅七軍,下同)宣告成立。1930年2月,龍州起義爆發,建立紅八軍。不久余部并入紅七軍。紅七軍由李明瑞、張云逸等率軍北上,曾于4月30日攻占貴州榕江城。后從黔桂邊回師南下并恢復了右江蘇區,革命形勢一片大好。
但10月2日,中共南方局代表鄧崗來到平馬,傳達6月中央政治局決議案精神,并給紅七軍下達任務:離開右江蘇區,先打柳州、桂林,然后向廣東的北江發展,協同東江紅軍進擊廣州,阻止兩廣軍閥北上增援。配合各路紅軍完成南中國革命的戰略任務,與各路紅軍“會師武漢,飲馬長江”,迎接“新的革命高潮”到來和爭取革命在“一省或數省的首先勝利”。紅七軍前委經過激烈討論,決定執行中央命令。
1930年11月7—8日,紅七軍和紅八軍余部在河池整編為第十九、二十、二十一師;并改選紅七軍前敵委員會。10日,軍部率十九、二十師踏上了艱苦卓絕的北上征途。留下韋拔群率領的二十一師,在右江堅持革命斗爭。
紅七軍轉戰月余,渡過都柳江,于1930年12月12日到達位于黔桂邊境的廣西三江縣富祿。同年5月初,紅七軍在離開貴州榕江城后,經下江縣(1941年與永從縣一部合并成為今之從江縣)、三江縣梅林等地,曾抵富祿駐扎過,與這里的群眾結下了魚水深情。
二、紅七軍轉進貴州
1926年秋,國民革命軍第十軍到黎平等地擴軍時,黎平洪州分縣(駐水口,下同)岑比村的石老發報名參軍,參加了北伐戰爭。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他相繼參加了廣州起義、百色起義。1930年的河池整編后,根據紅七軍首長指示和安排,他與韋紹懷(十九師55團某連黨代表)潛至貴州水口,以做小生意為掩護,從事革命活動。
他們二人在白天上門收山貨,夜晚走訪貧苦人家,宣傳革命道理。在他們的努力下,僅10多天的時間,就有水口對門寨的吳士德、韋文正、石承儒、謝光奎、吳家和及水口滾廈寨的蔣士元、謝老才、水口新寨的吳華善等人參加了革命。11月下旬的一天(當地侗族節日),他們以朝拜“圣母”(侗族稱為“祭薩”)為掩護,在水口新寨集會,秘密成立“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韋紹懷任主席,石老發任副主席,謝老才為“傳事”,其余的人都安排了臨時職務。這是在貴州省成立的第一個基層蘇維埃政權。
韋紹懷、石老發等人聞知紅七軍北上來到桂黔邊境后,以賣山貨為名,雇船順南江河南下三江富祿向部隊匯報他們在水口開展革命活動和建立蘇維埃政權的情況。
在聽了韋紹懷等人的匯報后,紅七軍決定繞道轉進貴州龍額、水口等地。出發點有四:一是避開強敵,迷惑敵人,繞路轉向湘桂邊發展。紅七軍在富祿時,前委研究攻打桂林問題。張云逸、鄧斌等人總結四把、長安兩仗的得失,試圖說服前委其他成員放棄攻打桂林的計劃。但鄧崗等人仍然計劃取道古宜進攻桂林。因意見未統一,只做部份調整,派第19師第55團政委黃一平率數名指戰員化裝潛入桂林作內應,大部隊視情況而定。可是,敵軍探知紅軍將攻打接林,已在融江上游一帶布重兵堵截。此時,如果紅七軍不顯露出南下攻桂林企圖,而是繼續北上進入貴州省,則既可以迷惑桂軍和湘軍,打亂敵軍部署并可能使其放松追擊;也可以在轉戰中尋機東進入湘,然后從通道、城步、綏寧、武岡等一線掉頭南下重入廣西,再去完成攻打柳州、桂林的任務。二是水口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和革命影響。水口離富祿不過百里,在當年5月,紅七軍曾在富祿活動三天過,這使水口的老百姓已聞紅軍紀律嚴明,對這支窮人隊伍有一定的認識和了解;韋紹懷等領導的“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的秘密活動,使部分水口地域群眾傾向或支持革命。三是水口在民國時期曾為黎平洪州分縣所在地,是個侗、苗、漢等族聚居的地方。它位于都柳江支流的南江河邊,是一個繁華的客貨水運碼頭,可順水直航下柳州,經濟較為富庶。紅軍進至水口,可通過打土豪等來補充給養。四為拓展紅色區域、擴大紅軍影響。所以,紅七軍決定繞道進入龍額、水口一帶活動,并由韋、石當向導。
經查證,經過黎平縣的紅七軍領導及戰斗序列如下:
軍部首長——總指揮:李明瑞;軍長:張云逸;政治委員:鄧斌;參謀長:龔楚(龔鶴村);政治部主任:陳豪人(陳昭禮)。此外,另有參謀處處長陳可福(陳叔度),經理處處長葉季壯,衛生處處長吳清培,軍部炮兵營營長鄧榮光,特務營營長馮玉雪,教導大隊隊長閻伯英、政委袁任遠等。
第十九師(轄55、56 團)——師長:龔楚(兼);政委:鄧斌(兼);政治部主任:許進。第 55 團—團長何莽、政委許卓(接黃一平);第 56 團——團長章健、政委佘惠。
第二十師(轄58、59 團)——師長:李謙;政委:陳豪人(兼);副師長:黃治峰;政治部主任:李樸。第 58 團—團長馮達飛、政委楊英;第 59 團—團長袁振武(袁也烈)、政委李樸(兼)。
三、在侗鄉黎平的活動
1930年12月14日,紅七軍軍部率第十九、二十師共約五千人,順著前日先頭部隊的入黔路線,從廣西三江富祿兵分兩路進入今黎平縣境。一路經高安、井郎、地坪、半江、八歸、八宋、龍額下寨到龍額;另一路過高塘、九良、富祿坳、龍額下寨等地,到達龍額。兩路會合后,沿龍額河而上,經六約、岑岜、六甲、老虎坳、岑信、河口等地到達水口休整。
說地坪、龍額、水口、雷洞等地屬于今黎平縣境,是因為在當時,上述地域分屬貴州省永從縣(1441—1941)和黎平縣洪州分縣(1913—1936)所轄。
紅七軍在途經富祿坳(位于桂黔交界處)、老虎坳(位于黎平縣龍額鄉與水口鎮交界處),都分別曾與前來阻截的國民黨洪州分縣民團以及部分受裹脅參加的當地少數民眾遭遇。紅軍均從兩翼包抄攻擊,并朝天鳴槍,驅散阻擊團丁和群眾,順利通過。
紅七軍在水口休整期間,主要從事下列革命活動:召開群眾大會(在現水口中學一帶),李明瑞、張云逸和鄧斌等人在大會上先后講話,宣傳革命真理,啟發群眾覺悟;正式宣布成立“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紅軍積極開展宣傳,滿街刷寫使人耳目一新的標語——“打倒帝國主義!”“打倒封建軍閥!”“打倒國民黨反動派!”“打倒貪官污吏、土豪劣紳!”“紅軍是工農群眾的先鋒隊!”“擁護蘇維埃政府!”等;深入細致地做群眾工作,使其認識紅軍是為窮人謀利益的革命隊伍;打倒王姓、聶姓、朱姓、楊姓等幾戶土豪,分發一萬多斤糧食給貧苦農民;處決了地方惡棍曾魁武等。
紅軍的到來,對飽經兵匪騷擾的侗族人民,一時不明底細,有的躲避上山。紅軍進寨后,露宿街頭,不動群眾一草一木,還給群眾挑水、打掃衛生,喂養牲畜等。消息傳開,群眾相繼歸家。
紅軍指戰員的嚴明紀律和模范行為,逐漸取得了水口各族群眾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好客的侗族人民從未見過這樣好的軍隊,便給紅軍送來了雞蛋、紅豬、蔬菜等,表示慰問(紅軍見盛情難卻,便作價收下);在蘇維埃政府協助下,籌得大洋一千多元;有10多個少數民族群眾自愿加入革命隊伍;當紅軍離開水口時,侗族人民用特有的筍殼包糯米飯等相送,依依惜別。
紅七軍主力前后在黎平境內活動了三天時間,足跡遍布今地坪、龍額、水口、雷洞等四鄉鎮。告別水口的父老鄉親后,紅七軍順雷洞河而上,經雷洞、塘婢又進入廣西。途經三江縣唐朝、孟寨、布貢坳、三團、八江、高邁、程陽等地,18日住林溪,于12月19日離開廣西三江縣進入湖南通道縣的坪坦。此后轉戰桂粵贛等省,于1931年7月到江西雩都與中央紅軍會合,歸入紅三軍團建制。1934年12月中旬,中央紅軍長征時,原紅七軍舊部作為紅三軍團第五師(師長李天佑),在時隔兩年后再次經過黎平。
紅七軍離開水口以后,國民黨勢力卷土重來,“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被迫解散。雖然它僅存在一個月,但紅色政權的成立,卻在侗鄉播下了革命火種,激發了勞苦大眾為翻身解放而努力奮斗的革命熱情。
洪州分縣縣長王家禎下令將韋紹懷殺害于水口滾廈井水沖口,后來謝老才等人冒險掩埋了烈士遺體。1973年,當地修肇興至水口公路時經過這一帶時,謝老才帶領群眾將烈士遺骨挖起來,遷葬至水口烈士陵園;清理烈士遺物,發現了“懷公平鄉蘇維埃政府”木質條形印章1枚(現珍藏于黎平會議紀念館)、銅扣2顆、子彈夾1個等。這是1930年冬紅七軍在水口地域開展革命活動,建立革命政權留下的遺物和歷史見證。現每年的清明時節,當地各族群眾特別是青少年都自覺來到烈士墓前,緬懷英雄業績,祭掃革命先烈,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一道靚麗風景線。副主席石老發腿部負傷逃走,帶著兩個妹妹,一路逃難,在好心人的幫助下,到增沖(時屬黎平六區)居住下來,成家立業。在增沖,石老發遇見了原同在北伐軍的老戰友共產黨員郭金福。兩人于是又在這一帶以賣鍋為掩護,繼續從事革命活動,開展武裝斗爭。
這是紅軍第一次成功的戰略轉移。紅七軍歷時近10個月,終于完成了北上江西、與中央紅軍會合的使命。這次轉戰,得到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高度評價,特授予“轉戰千里”的錦旗。
資料參考:
《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史編審委員會·解放軍出版社·一九九二年)、《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李明瑞》(王福琨主編 )、《張云逸大將》(于波)、《鄧小平》(匈牙利—巴拉奇·代內什著· 解放軍出版社)、《李天佑將軍傳》(劉天野等著·解放軍出版社)、《中國人民解放軍少數民族將軍傳奇》(吳輔佐等編著)、《我的紅軍時代》(歐致富·廣西人民出版社)、《回憶紅七軍》(莫文驊·廣西人民出版社)、《二十年打個來回》(莫文驊·廣西人民出版社 )、《紅七軍過三江》(中共三江侗族自治縣委黨史辦編 )、《紅軍長征過通道》(中共通道侗族自治縣委黨史辦編 )、《老戰士回憶紅七軍》(廣西壯族自治區檔案籌備處編)、《老驥憶烽煙》(吳西·廣西人民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