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梅先在分發報刊
在凱里市城東片區的大街小巷,人們經常看到一位騎著摩托車,穿著綠制服、皮膚黝黑、面容和善的中年女子,她渾身透著質樸與真誠,黝黑的臉龐刻著風吹日曬的印跡。她就是本周人物——黔東南州郵政局投遞部投遞員顧梅先。
2012年,原從事后勤工作的顧梅先得知投遞部缺人,主動向領導要求去從事投遞工作。投遞是一個繁雜而辛苦的工作,每天馱著百十斤的郵袋,騎著摩托穿行大街小巷,爬樓下坎,風里來,雨里去,年輕小伙都叫苦的工作,年過中年的她能做得下來嗎。經不住她再三請求,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領導同意了她的請求。
從事投遞工作首先要學會開摩托車呀,自行車都不會騎的顧梅先當天就讓人教她學習摩托車駕駛,剛上車,一轟油門,摩托車猛竄出去,沒有一點思想準備的她當即摔得個鼻腫臉青,把教她騎車的人嚇壞了,她也嚇得不敢碰摩托車了。想到向領導信誓旦旦的保證,想到多年的綠衣使者夢,第二天,顧梅先克服恐懼心理,鼓起勇氣,再次走向練車場。談到當時學車情景,年已四十多的她想想當時學車的勇氣現在都覺得不可思議。
為了讓顧梅先知難而退,投遞部安排她跟段投遞的段道是投遞四段--位于凱里城東城鄉結合部,凱里投遞部摩托車投遞郵件量最大、轄區單位最多、用戶最分散、投遞里程較遠的段道,單程里程達三十多公里,一天工作下來要騎行近七十公里。一個星期的跟段投遞實習,她經受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和磨煉,通過了考核,正式成為一名投遞員。同時,她也向領導要求投遞四段。
段道內巷道多,樓層高,拿著郵件上上下下異常辛苦,住戶對投遞質量的要求也很高。為了熟悉段道的情況,更好服務群眾,顧梅先隨身攜帶紙筆,記錄各單位分布狀況、用戶姓名地址、用戶訂閱報刊種類數量及用戶地址變動情況。對于在投遞工作中常遇到一封封“死信”, 她并沒有急和把它一退了之,而是記在心里,邊投遞、邊打聽,盡所能找到收件人直到投出為止。
“認真投遞好每一封信,盡量讓每一封死信復活,讓群眾滿意,這是我最大的原望。”顧梅先如是說。一次,一封寄到永華廠宿舍區的信,給她出了道難題,因為信上沒有具體的樓號,她挨家挨戶詢問均無結果,又問相鄰段道的投遞員,都說不認識這個人。但是,她并不灰心,最后在一路邊賣水果小販的口中,找到了已搬離原住處的外地人員徐先生。
顧梅先性格開朗,無論見到誰都大大咧咧樂呵呵的,街邊賣早餐的小販、晨練的大媽、時尚的妹妹都喜歡同她交朋友。投遞間隙,顧梅先有時會將摩托車停在路邊,同大伙聊一下家常,了解用戶用郵需求了解住戶變動情況。到投遞部工作一年多來,顧梅先對自己所投段道的情況如數家常,有時社區干部還會請教她,被段道住戶稱為“活地圖”。
“細節決定成敗”, 顧梅先深深體會到細節服務對于郵政服務行業的重要性,在日常投遞中,由于送郵件及時,態度和藹,為人熱情,段道的客戶對這位黝黑面龐的投遞員留下了深刻印象。今年報刊大收訂,她積極上門宣傳報刊業務,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為用戶推薦不同類別的報刊。在收訂過程中,她發現有一位住戶每天都要步行一公里左右到報刊亭購買報刊雜志,經她溝通,得知該用戶家住高樓,喜歡閱讀新聞類的報刊,擔心投遞員不及時送到,故而每天前往報亭購買。在顧梅先承諾報刊能及時妥投到位以及一些訂閱戶的推薦下,該用戶沒幾天就訂閱了《足球報》、《新華電訊》、《環球時報》、《新聞周刊》、《天下文摘》等近千元的報刊。由于顧梅先每次都能按時投遞入戶,該用戶逢人就夸:“小顧不簡單,工作認真負責,服務周到,投遞準時。”經過該用戶的宣傳帶動效應,該樓陸續有十余戶主動找她幫忙訂閱報刊。
子女均在外地的七十多歲獨居老人李大爺愛看《每周文摘報》,因居住在華聯路一個摩托車都無法通過的狹窄小巷內,每周老人都要到報亭去買,有時錯過了日子,到了報亭買不到。顧梅先得知老人的情況后,主動要求李大爺到郵局訂閱,她向李大爺保證步行入巷將報紙送到老人家中,讓老人感動不已。“不管客戶訂刊多少,投遞多難,我們都要設身處地為客戶著想,都要誠信服務、高質量投遞。”這是顧梅先對投遞工作的感悟。
今年2月18日,一場大雪席卷黔東南,第二天上午天氣稍轉暖,顧梅先就帶著百來斤的郵件,駕駛摩托車出發了。大路中間雪融了,但是道路兩邊、小巷及小區內仍有積雪,騎車非常危險,她只得推車前行,體力消耗很大,她干脆把郵包卸下來背在肩上,挨家挨戶投遞。看著寒冷的天氣而她卻滿頭大汗送來的郵件,許多用戶都感動不已。當天她工作直到19時,才將前一天積壓下來的郵件和當天郵件送完。
從事投遞工作近兩年來,顧梅先與同事團結協作,努力拼搏,風雨來,雨里去,不怕苦,不怕累,經她投遞的郵件及報刊雜志達51多萬件(份),妥投率100%,從未出現過錯投、誤投現象,2014年報刊大收訂中完成了投遞部下達計劃的148%,被評為2013年度最佳投遞員。
顧梅先說,她從小就有做“綠衣使者”的夢,現在再苦再累,她也很享受目前的工作狀態。
“當把郵件準確地交到用戶手中,看到收件人滿臉的感激和喜悅時,那種幸福的感覺是難以用言語來表達的。”她說。(陳煥軍 劉 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