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吳永慶告訴記者,他今年就要大學畢業(yè)了,學的是化學專業(yè),目前放假在家,平時除了幫助媽媽做些家務活,就是照看爺爺和看書。
“媽媽太辛苦了,我現(xiàn)在只想趕快畢業(yè),在凱里找份合適的工作,既能改變生活條件,又能照顧家里,我要讓爺爺和媽媽都幸福。”吳永慶說,爺爺幾乎每天半夜都想小孩一樣吵著要起床,等媽媽起床來到他旁邊準備幫他穿衣服時,他又說要睡覺了,弄得媽媽常年都沒有休息好,但媽媽都堅持過來了。
“媽媽是我最敬佩的人,雖然家里很清平,但因為有媽媽在無私地付出,默默地支撐,同樣感到很溫暖、很溫馨。”懂事的吳永慶如是說。
幾分鐘后,一碗熱氣騰騰的面條端到了公公面前。
親自嘗了一口感覺鹽巴量合適后,王啟英一邊喂公公吃面條,一邊跟記者說起了這個家庭的“故事”。
噩夢般的家庭遭遇 她不離不棄
1989年,王啟英結婚后,成了這個家庭中新的一員。當時,家里有公公、婆婆、小姑、老公和她共5人,公公患有高血壓、婆婆患有風濕病、愛人和小姑身體都不是很好;楹蟛痪茫蓱z腹中的孩子都還沒有來得及出世見上父親一面,她老公因病治療無效去世了。
家里突然失去了頂梁柱,全家人是悲痛欲絕。公公婆婆在承受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巨大悲痛的同時,擔心年輕的她離開這個家扔下他們不管。為了讓老人不操心,她說:“你們兒子雖然不在了,但我就是你們的女兒,這也是我的家,我不會在你們最困難的時候扔下你們不管的,請你們放心,我會一直照顧你們的!”兩位老人這才勉強放下心里的包袱。
1998年和2002年,小姑和婆婆也因病相繼去世,家里只剩下公公、她和兒子。
公公年老多病,2007年,已81歲高齡的公公突發(fā)疾病半身失去知覺,無法行走,她一個人背著80公斤體重的公公朝最近的四一八醫(yī)院跑去。到了醫(yī)院,醫(yī)生診斷為由高血壓引發(fā)腦出血、腦梗塞,醫(yī)院下達病危通知書,經(jīng)全力搶救才保住了性命。
從此,公公的智力低下,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每天背著公公上下床不知道多少次。從那以后,她的生活除了上班,回家就是為公公洗澡和清洗衣服床單。
“在公公的飲食上,我經(jīng)常想方設法改善,粗飯細做,變著花樣滿足老人的口味。”王啟英說,雖然隔三差五地買肉,但自己和孩子都舍不得吃,就想讓老人多吃點補充營養(yǎng)。
公公年齡大了,喜歡吃軟飯,她盡量煮軟一點的飯或稀飯、粉條;公公沒有牙齒吃東西,她就用輪椅推著公公到市府花園門口補了一口假牙;公公的手不能動筷子吃飯,她就親自喂,每次吃完東西后,她還要把公公的假牙取下清洗……
每到冬天,王啟英總是把買來的水果放在爐子上烤熱再拿給公公吃,有什么新鮮水果,也總是先買公公嘗嘗。
給公公端屎端尿、洗臉換衣,用熱水為公公擦洗身子,按手按腳,以此達到舒筋活血的目的。這是王啟英每天必須做的事。每逢天氣好時,只要有時間,王啟英還經(jīng)常用輪椅推著公公到街上走走,讓他舒舒心、透透氣。
為了照顧公公 她不愿意改嫁
王啟英告訴記者,她家日子過得雖然清貧,但她不會悲觀,因為她認為錢花光了還可以掙,如果對老人不孝,老人有病不治,這樣的話一輩子也不會安心。
“曾經(jīng)有許多好心人和幾個要好的姐妹都勸我另找一個條件好點的家庭改嫁,但我都拒絕了。”王啟英說,如果再改嫁,留下孤苦伶盯的老人小孩不管,就算再好的人家,也是不會心安的。如果找一個人來上門,看到公公這樣病情嚴重,生活長期不能自理,時間長了擔心也會對公公不好,于是她堅定地選擇了自己照顧公公,并會一直堅持。
王啟英認為,人心都是肉長的,誰都有老的時候,更何況“孝敬老人,贍養(yǎng)老人”是一種傳統(tǒng)美德,也是我們做兒女、兒媳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讓王啟英感到十分欣慰的是,兒子已經(jīng)長大,并且即將參加工作,在自己的努力和社會的關心幫助下,她們家總有一天會好起來的。(楊光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