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關鍵在于人才,重點在于盤活資源,核心在于基層治理,目的在于促農增收,南寨鎮通過打好“四張牌”,讓新農村成為振興的“排頭兵”,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有效推動基層經濟社會又好有快的發展。
打好“感情牌”,凝聚鄉村振興之才。“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實施“引鳳歸巢”的長期計劃,在“引”上下功夫,更在“培”上做文章,利用節假日及春節期間走訪慰問黨員、創業能手、有文化有想法的年輕人,擇優推選致富能人走出去觀,請進來培,鼓勵回鄉創業就業。積極解決人才后顧之憂,讓農村有錢可掙、有班可上、有業可就,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各自優勢,發展地方性特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改善民生條件,用收益讓返鄉人員安心,用產業讓致富能手安身,用合作社讓人才隊伍安業,為農村發展注入新動能,充實鄉村振興力量隊伍。近年來,南寨鎮把鄉村能人培養成黨員40余人,把黨員能人培養成村干20余人,培育“金種子”帶富能人100余人,真正培育和造就了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
打好“優勢牌”,謀劃鄉村振興之策。“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媚”。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是南寨的最大優勢,如何謀劃利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態環境這“兩個寶貝”是推進經濟社會“加速度”發展的關鍵。南寨鎮積極探索通過生態環保型效益經濟這一全新的發展模式,突出地域特色,發展綠色經濟,把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建設融合起來,依靠優良生態環境取得經濟發展優勢,依靠經濟發展為生態環境改善提供保障和支持,將生態環境的巨大經濟價值轉化為較高的經濟效益,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勢,努力奪取和開拓新的市場空間。
打好“服務牌”,夯實鄉村振興之果。“質勝于華,行勝于言”。黨史學習教育和專題教育開展以來,南寨鎮將“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作為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和專題教育的重要抓手,立足工作實際,把學習黨史同生態環保工作結合起來,聚焦基層治理工作,依托重點項目建設為龍頭,持續優化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統籌城鎮發展為主旋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河暢、水清、岸綠”得到有效保持。聚焦群眾所盼所需,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首要任務,著力解決好教育、醫療、住房、社會保障、就業、文化等重大民生問題,集中力量為民辦實事,讓群眾享有優質的教育、更完善的醫療衛生服務、更可靠的社會保障,百姓福祉在普惠共享中持續增進。
打好“保障牌”,點燃鄉村振興之擎。“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民生民利是基層各項事業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南寨鎮多途徑擴寬農民增收渠道,開辟新興產業求興旺,發展綠色產業求興旺,打造特色產業求興旺,著力三產融合求興旺,緊緊圍繞“生態立鎮、項目帶鎮、產業興鎮、文旅富鎮”四大戰略,大力推進“精尖、小規模、高質量”的農業現代化、“生態優美、文化厚蘊”的旅游產業化,大力實施連翹中藥材種植、竹筍加工、冷水養魚、青錢柳加工等產業項目,帶動實現戶均增收2500元以上,做到讓利于民,讓農民經濟寬裕,有持續穩定的收入增長,還讓農民生活體面,共享社會福利和公共服務,衣食住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讓農民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走出了一條特色減貧的新道路。(楊昌煥)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