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在滬昆線貴州東段綿延的大山深處,有這樣一條隧道,也是全國鐵路唯一用“三八”命名的一條隧道。這條隧道位于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有限公司
凱里鐵路工務段管內六個雞與
凱里西火車站之間,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境內南山河鐵路大橋緊密相連。
隨著歲月的流逝,鑄道滬昆女民兵那不畏艱難、勇于犧牲的偉大精神,知道的人已經很少了。
1970年,湘黔鐵路會戰開始,由第二鐵路工程局第二鐵路工程處鐵三營及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丹寨縣民兵團三八女民兵連負責施工。11月14日,三八隧道施工帷幕拉開。半數是苗族、水族和布依,平均年齡只有十九歲的
丹寨女民兵,巾幗不讓須眉,扛起修建東頭甘田坡1號隧道的重任。因公路尚未修通,山高谷深,地理條件復雜,大量物資靠人拉肩扛。在當時的環境條件下,許多難題需要通過自己來解決,她們像男人一樣用鐵錘、鋼釬、鐵鍬和鎬頭一錘接一錘地擊打,一點一點地開鑿炮眼,修建了這條全長2263米的隧道。在大自然設下的重重難題面前,一個個的“巾幗英雄”交出的讓世人為之驚嘆的答卷。
為展現女民兵在鐵路修建史上不畏艱險,戰天斗地的豪邁氣概,經湘黔鐵路會戰總指揮部決定,甘田坡一號隧道命名為“三八隧道”。后來,為了方便運營及養護,經施工單位建議,將三八隧道與甘田坡二號隧道用17米明洞連接合并。根據貴(指)1971年〔56〕號文件決定,東頭進口定名“三八隧道”,西頭出口命名甘田坡隧道。
從54年前至今,在飛滾的鐵輪撞出電光石火之間,在一趟趟列車飛馳在鋼鐵巨龍上之時,老湘黔鐵路的通車,具有維護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意義,也被賦予了極大的政治意義和經濟意義。它開發了大西南地區的資源,有效推動了區域經濟發展,促進了民族團結。54年后的現在,這條隧道狀態良好,證明當初施工質量堪稱一流,鑄道滬昆的丹寨女民兵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