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怕吃苦莫入此門,圖安逸另尋他地”,初次來到七星學校,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校門口這兩句鏗鏘有力的話語,看似富有濃厚警示意味的兩句話,其實包含了更深重的責任與期許。因為這并不是一所普通的學校。
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七星學校
七星學校位于安徽省六安市舒城縣萬佛湖鎮,由當地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創建,學校集小學部與中學部為一體,有在校生2148名,它的特殊性在于,其中90.7%的學生是留守兒童。
感恩的心 感謝有你
曹孝梅是七星學校八年級(初中二年級)的一名班主任,采訪中,她驕傲地對記者說:“教會學生懂得感恩,是我們學校做的最成功的工作之一。”
圖為七星學校曹孝梅老師介紹七星學校情況
由于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他們長期與爺爺奶奶或者親戚生活在一起,相比較而言平時疏于管教,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親情的缺失,因此,除了學習之外,如何讓留守兒童的心理能夠健康向上地成長成為七星學校最重視的部分。
曹孝梅老師告訴記者,有的孩子不理解父母,以為把自己送到學校就是不要他了,老師就會告訴孩子們父母出去打工不是不要他們,相反正是為了能讓他們過上幸福的生活才背井離鄉。學校反復要求孩子看到父母的時候為他們洗一次腳,同時摸摸自己的手,再摸摸爸爸媽媽的手,細細感受它們的不同,讓他們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有多么來之不易。可喜的是,有許多家長來送孩子上學時,都會激動地對老師說以前只有他給孩子洗腳的份,根本沒有孩子給自己洗腳的份。
在七星學校,每個班級都會有一名班主任和一名輔導員,分別擔任“爸爸、媽媽”的角色,“爸爸”主要負責孩子們的學習紀律,而他們如果在生活上碰到什么問題,便可以找到“媽媽”傾訴,而且,學校安排老師與學生們同吃同住,時刻照顧學生們的起居。這樣的角色分配,填補了留守兒童對親情的渴望,溫暖了孩子們的心,也讓孩子們愿意主動向老師敞開心扉。
學校為每一位留守兒童建立檔案,記錄孩子的家庭情況與聯系方式,并將班主任和輔導員的電話留給家長,每個月有固定的時間留守兒童可以用老師的手機給父母打電話,讓父母及時了解自己的學習生活情況。而許多時候,留守兒童都會流露出想家的情緒,固定時間的一次電話顯然不解渴,這個時候,老師會主動撥通家長的電話,讓孩子能馬上與爸爸媽媽說上幾句話。有意思的是,很多父母接到老師的電話,都會掛斷后再撥回來,這種平實的行為,令老師們也深刻感受到了家長們的體恤之情。
為了實現讓留守的孩子不缺乏關懷這一共同目標,老師與學生、家長之間形成了一種本非親情卻勝似親情的關系,在這種充滿溫情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留守兒童,即使不能時刻依偎在父母懷里撒嬌,卻也同樣有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