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wǎng)訊 (記者 周燕玲) 這是一次失敗的采訪,因?yàn)楸徊稍L者一句“我沒有力氣說話”毅然回絕了記者準(zhǔn)備好的所有問題;但這也是一次比較有意思的旁敲側(cè)擊類采訪,讓記者了解了這位已然70歲的老擦鞋匠和他的伙伴們。
12月13日上午,室外溫度顯示的是4℃,凱里街頭不時有穿著薄絲襪的女生走過,但有一群人則是裹著大衣、戴著狗皮帽、圍著有些泛黃的圍巾,儼然一副上陣的士兵一樣整裝待發(fā)。
其實(shí),他們一直都在原地待發(fā),從早上6點(diǎn)到晚上10點(diǎn),不分春夏秋冬,隨時都能看見他們佝僂的背部和那雙有些臟黑的雙手。
上世紀(jì)90年代,凱里街頭興起擦皮鞋這個行業(yè),已經(jīng)70歲的龍遠(yuǎn)奇老人也是這個行業(yè)里的一份子。一個工具箱、一把靠背椅,外加一個小板凳是這個行業(yè)的全部家當(dāng)。
13日上午,記者來到龍遠(yuǎn)奇老人工作的地方并未發(fā)現(xiàn)他的身影,據(jù)他工作的伙伴介紹他暫時回家了。一個小時后,騎著二手摩托車的龍遠(yuǎn)奇回到了工作崗位,當(dāng)記者表達(dá)想要采訪他時,坐在板凳上的他費(fèi)力地扭過身子,吃力的說到:我生病了剛出院沒有力氣接受采訪。
生病了為什么不在家好好休息呢?面對記者的疑問他沒有說話,而是他周圍的工作伙伴道出了一句“他很頑固”給了一個很好的解釋。
據(jù)了解,龍遠(yuǎn)奇曾是凱運(yùn)司的工作人員,但在90年代的時候變成了擦鞋匠。其實(shí),在做擦鞋匠期間,他還修過水管、做過小買賣,但一直都沒怎么賺到錢。
可能因?yàn)樯眢w的原因,老人一天都沒怎么開過笑臉,只有在有擦鞋的市民做到那個靠椅上,他的臉色才有些變化。沒有客人的時候,他用戴著手套的雙手捂著整張臉,低著頭,像在沉思著或思考什么。
有客人來的時候,他迅速的抬起頭,像突然活過來一樣,雙手也變得敏捷起來。他輕輕挽起客人的褲腳,放好防止弄臟襪子的護(hù)板,再用蘸水的牙刷把鞋子刷干凈,緊接著上油、打蠟、擦光……
即使擦一雙鞋才得3元錢,但在接過錢的那一刻,從他臉上看出了一種無法形容的滿足感,或許是自尊感吧!
據(jù)他工作的伙伴介紹,他是一個很“摳門”的老頭,一天下來都舍不得花一塊錢,每天都是從家里帶一大缸飯,餓了就吃幾口,但飯缸里基本都是素菜,很少能看見肉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