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七軍與侗族人民心連心
二十世紀上葉的中國,內患外擾,民不聊生。為了拯救苦難的中國人民,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工農起義,開展了武裝反對軍閥統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和外國侵略的斗爭。1929年11月,鄧小平、張云逸等發動百色起義、組建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七軍后,建立了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接著,又組織軍隊在黔桂邊境開展了游擊戰爭。于是,千里穿越大苗山,突襲古州城(今榕江縣城),沉重地打擊了貴州軍閥,鼓舞了士氣。
攻打古州前,紅七軍早作部署:一縱隊埋伏于辣子寨、牛形坡、西門坡一帶;二則縱隊由楊家灣下都什,繞道仁育堡,駐扎于古州隔江對面的車江——非民居的中元宮。在取得古州大捷之后,紅七軍軍部設在當時的古州鎮臺衙門,第二縱隊的司令部設在車江的中元宮。中元宮,位于享有“天下第一侗寨”的車江侗寨的最南端,即現在的車民小學校園內。相傳,中元宮的前稱叫做車寨伯塔鼓樓(車江原來共有3座鼓樓,伯塔是侗語音譯,意為車江“末尾”的一座鼓樓),為清代乾隆年間所建造。鼓樓坐北朝南,木質結構,七層六角攢尖頂,密檐塔狀,經柱6根,成六邊形,上有五級葫蘆寶頂,氣勢雄偉壯觀。遺憾的是,到乙卯年(1795年),車江伯塔這座侗族優秀的建筑物卻倒塌了。伯塔鼓樓倒塌后,清光緒22年(1895年),由車江民眾捐資,在原地又重建了謂之“中元宮”的樓塔。占地面積783平方米,建筑面積676平方米。樓塔建筑風格,古色古香,飛檐翹角,五級葫蘆寶頂,青瓦面,堪稱一塔摩天。紅七軍入住中元宮后,紀律嚴明,從不侵犯群眾的利益。據當地的楊占熬老人(已經不在人世了)講,當時他拉著牛準備去耙田,路過中元宮的門口時,看見中元宮內外被打掃得干干凈凈,兩位紅軍戰士在門口站崗,紅軍戰士主動向他打了招呼說:“老鄉,去耙田吶,馬上打仗了,你去跟老百姓們說,不要慌,不要怕,我們只打軍閥、打壞人,決不傷害我們的老百姓的。”第二天,古州那邊果然響起了槍炮聲。紅七軍入住中元宮的那幾天,經常分頭深入各家各戶宣傳革命道理,號召侗族人民起來反對封建舊軍閥,殺富濟貧,賑濟貧雇農,組建赤衛隊,實行土地革命。當時,老百姓吃鹽很困難。一斗米(30斤)才能換到1斤鹽。1930年4月30日紅七軍攻克古州后,將鹽巴和糧食分發給車江的侗族群眾,中元宮附近的群眾,每戶分到1斤鹽和5斤大米。車江侗族貧困群眾得到紅七軍的幫助以后,十分感謝紅七軍,積極參與紅七軍組織開展的各項活動,并從紅七軍那里明白了很多革命的道理。據車江當地的老人們回憶說:當時車寨一位姓楊的老人主動為紅軍當向導,帶紅軍往朗洞去了解情況。雖然是主動,但在路上心中還是有些疑慮,生怕被紅軍干掉。哪曉得,紅軍把事情辦完后,他不但能夠安全回到家,而且還得到紅軍送給銀元。
紅七軍第二縱隊在中元宮駐扎的日子里,縱隊司令員胡斌等組織、發動車江侗寨的四、五十人迅速組建了赤衛隊。在赤衛隊當中,主要是車江車寨和妹寨的侗族青年居多,古州北門也有一部分青年加入了赤衛隊。車江侗族青年楊景堂、古州北門青年蔣應柏等成為赤衛隊的骨干。赤衛隊建立之后,紅七軍在中元宮加強對赤衛隊進行訓練。在嚴格的訓練之下,很多赤衛隊員在思想上、政治上、軍事上都得到了鍛煉。特別像楊景堂,在黨和紅軍的培養之下,到榕江解放時,楊景堂參加了土改團,漸漸地成長為一名黨的優秀干部,并經過多個崗位的鍛煉,到1984年政協榕江縣第四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時,當選為榕江縣政協副主席。
1930年5月5日,根據革命形勢的發展需要,紅七軍決定離開榕江,回師右江。紅七軍要離開榕江的消息不徑而走,在出發的那天天還沒有亮,隔江兩岸成百上千的侗、漢族群眾,上至耄耋老人,下至始齔孩童,紛紛來到江邊為紅七軍送行。薩老(老奶奶)們手提裝有糯米飯和腌魚、腌肉、雞蛋的竹籃來送給紅七軍;臘乜(姑娘)們捧著原先準備送給情郎的手工絕活——布鞋、草鞋、花帶等來送給紅七軍;嘎老(老頭子)們扛著煙桿、端著盛有醇香糯米酒的牛角來敬給紅七軍;侗族青年陳樹青、趙正光、邰老久等水性好的一、二十人爭先恐后跳上船去為紅七軍撐船掌舵,堅決要把紅七軍送達廣西的富祿鎮。就在船兒離開岸邊的那一剎那,侗家小孩子們拍著手、唱起了侗族的歌謠:“紅七軍,將寧賴(是好人);笑又拜(你們要走),留沒斗(留不住);笑拜養(你們去了),嫩又罵嘞(還要回來哩)。”于是,送走了紅七軍。充分表達榕江侗、漢人民與紅七軍依依惜別的深情。
時隔21年之后,榕江全縣解放了。為了記住紅七軍在榕江戰斗的這段歷史、紅七軍第二縱隊入住車江中元宮的這段歷史,解放榕江的中國人民解放軍186師,1951年5月,在培訓黎(平)、榕(江)、從(江)三縣青年干部時,特意把培訓班辦在中元宮。(衛本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