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遙遠鄉村的黑色符號
○姚瑤(侗族)
我把石頭還給石頭
讓勝利的勝利
今夜青稞只屬于她自己
一切都在生長
今夜我只有美麗的戈壁 空空
姐姐,今夜我不關心人類,我只想你。
當我在深夜捧讀荷爾德林的詩的時候,我更多想到了海子。海子,這個從安徽一個遙遠農村走出來的詩人,在他的骨子里,25年的青春歲月里,有許多揮之不去戀農的情結,在諸多的情結中更多屬于民間,他是遙遠鄉村的一個黑色符號。
然而。民間的立場是很難建立起來的,而在民間立場堅守創造民間史詩更加艱難,正如海子在他的一段話中得到些許的解釋:
“在隱隱約約的遠方,有我們的源頭,大鵬鳥和腥日白光。西方和南方的風上一只只明亮的眼睛矚望著我們。回憶和遺忘都是久遠的。對著這千百年來始終沉默的天空,我們不回答,只生活。這是老老實實的,悠長的生活。磨難中句子變得簡潔而短促。那些平靜淡泊的山林在絹紙上閃爍著燈火與古道。西望長安,我們一起活過了這么長的年頭,有時真想問一聲:親人啊,你們是怎樣過來的,甚至甘愿陪著你們一起陷入深深的沉默。但現在我不能。那些民間主題無數次在夢中凸現。為你們的生存作證,是他的義務,是詩的良心。時光與日子各各不同。而詩則提供一個瞬間,讓一切人成為一切人的同時代人,無論是生者還是死者。”
“……走出心靈要比走進心靈更難。史詩是一種明澈的客觀。在他身上,心靈嬌柔夸張的翅膀已蛻去,只剩下肩胛骨上的結疤和一雙大腳。走向他,走向地層和實體,還是一項艱難的任務,就象通常所說的那樣——就從這里開始吧。”
正是這些,構筑了海子的史詩,民間的史詩。他努力地在堅守著,也許他面對沉默的天空,無語。他不能回答,我們也不能回答,只默默無聞地生活,也許生活能夠給出“人間的道理,父母的道理”。
平原上的植物是三尺長的傳說
果實滾到
大喜大悲
那秦腔,那嗩吶
向谷地乍起的風
想起了從前……
人間的道理
父母的道理
使我們無端的想哭
月亮與我們空洞的神交
太陽長久的熏黑額壁
女人和孩子伸出的手
都是歌謠,民間歌謠啊
海子永遠的這樣抒情著,他以自己內心世界的方式,既是對遙遠鄉村的社會感受和思考方式,來反映時代精神生活的一些特征。正象黑格爾在《美學》中說的那樣,“抒情詩固然也要涉及具體的情境,主體在這種情景中可以把各種各樣的生活納入他的感情和觀察里,但是決定這個基本類型的是內心生活。”
荷爾德林,在歐洲文學史甚至德國文學史上原只能說是默默無聞的早期浪漫主義詩人,是因為他受到海德格爾的推崇而大放異彩的,在荷爾德林的身上少不了海德格爾的闡釋。海德格爾曾對荷爾德林的選擇時說過:“我們之所以選擇了荷爾德林,并不是因為他的作品作為林林總總的詩歌作品中的一種,體現了詩的普遍本質,而僅只是因為荷爾德林的詩蘊涵著詩意的規定性而特別地詩化了詩的本質。”
今天在我們這一代人看來,荷爾德林在某種意義上是詩人之父。海子也同樣是因為這些原因而把荷爾德林作為自己重要的思想源泉。
正是在海德格爾的影子下,海子就開始陷入難以自拔的境況,對“存在”寄予了極大的關注:
在夜色中
我有三次受難:流浪、愛情、生存
我有三種幸福:詩歌、王位、太陽
這首詩放在海德格爾的哲學式詩歌分析體系里,詩中的“夜色”,也即海德格爾(荷爾德林)所指之“時代”,而“夜色”本身又象征了人類所處的虛空的“世界之夜”,空茫而龐大。詩人表達出對“自我”存在的極大關注。在那個時代,在那種歷史條件下,“生存”無疑是最大的苦難。 “太陽”所能指的希望、光明,甚至上帝的瞬間閃現,所有這些的一切,成了詩人在黑夜中的最大期待。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顧城《一代人》)”然而,這雙黑夜的眼睛卻不能為海子找到真正意義上的光明,他走了,遠離了我們,遠離了這個喧鬧的時代。
有人說海子的死是基于對生存的危機,對死亡的解釋,亦即他在向終極真理的無限逼近和對生命本質的澄明透視中,遇到難以想象的困惑和不可把握的動搖,同時,那一顆擁抱精神文化的雄心在過度膨脹后亦極易破裂,終至于臥軌自殺以解除渾身的痛苦。正如顧城的死,在他早期的詩歌作品中,洋溢著紅艷艷的太陽,到后來,他的詩歌再也沒有那種激情了,他變得異常的煩躁,他的生命出現孤立無援,愈來愈自私、武斷,他只有選擇把個體的生命消失。這都是對生命膚淺的解釋罷了。的確,海子在他俯察了人類浩浩淼淼的藝術長河,而自己又用全部的心血做成藝術祭品貢獻給人類后,他已丟失了他的安魂曲,他已經完成他的使命了。但海子的死不會沒有社會原因,25歲,太陽一樣鮮艷的年齡,誰不期望好好地活著?任何人都不可能脫離這個社會群體而存在著。沒有社會的“世不容我”——這來自他在當時詩歌界的孤軍深入和不合潮流——對海子敏感神經的刺激,他不會這么快萬念俱灰而輕身自殺。海子的肉體幻化成一道輕煙飄走了,世俗名利的雪片在他身上紛紛抖落。是哪個時代的悲劇,而這個悲劇的主角是海子。
就海子的一生來說,是充滿著悲劇和痛苦色彩的。在中國的大地上,廣大落后的鄉村,特別是祖國西部的高原給他提供了荒茫的詩歌背景,并且成為他的詩歌痛苦的底色。詩人鐘情那安謐祥和的村莊和麥地,那種由俏皮的民歌農諺所呈現的返樸歸真的景象,是詩意的,令人激動的。他的思緒隨著時光飄向逝去了幾千年的遠古:魚在人的中間,鳥在魚的背上,美女在高天的河床中歌唱……這種對洪荒的遠古時代的詩性刻畫的鐘情,在那個時代是不可思議的,是那個時代限制了我們浪漫的思維和由思維產生的行動。生命中是存在著許多假象的,理想的烏托邦只是一個遙遠的童話罷了。
海子是一個“物質的短暫情人”、一個“鄉村知識分子”。他在他的詩中毫無保留地闡釋了這一點。
黑夜從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光明的天空
豐收后荒涼的大地
黑夜從你的內部升起。
他甘愿退居現代文明的邊緣,在極端空乏的物質生活里,用他的全部生命燃起了詩歌理想的光焰。每個偉大的民族都是以慘痛的思想者鋪砌其通往強盛的大道——而他們又是默默無聞地掩蓋于喧囂的塵俗世界里。歷史有諸多的記載,我不想過多的鋪列事實。其中似乎只有一個道理:一個沒有思考的民族是不長久的民族,是一個頹廢的民族。
閱讀海子大量的詩歌,我會發現:它收集了大量上古神話語素,這些語素長久在語言的河流中存在,但在知識分子的話語體系中由于時光的流變已經使其意義顯得含混而曖昧。詩人拋棄了自己的所謂“知識分子”的既定視角,“知識分子”這四個漢字說起來是很沉重的。他拋棄了所有的分量,一身輕松地深深沉入語言之中,或是直接追尋到幾千年前的神話中的原始涵義,或是退而在真正的民間找到抒情的語句: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早在1985年,海子就說過:“走出心靈要比走進心靈更難。”這就像一個預言,注定了詩人最后的悲劇色彩。
荷爾德林只是一個頹廢的浪漫主義詩人。他作品中表現出詩人面對貧困的時代的無力與信心的喪失。但海子則不同。海子的詩中體現出一種基督哲學般的泛愛情懷,對人世充滿了博大的憂患和愛意。這幾乎成為他的一些抒情詩的主要風格。
全世界的兄弟們
要在麥地里擁抱
東方,南方,北方和西方
麥地里的四兄弟,好兄弟
回顧往昔
背誦各自的詩歌
要在麥地里擁抱
并且海子這種博大的愛不僅限于人類,還投向了廣袤的自然:“給每一條河每一座山取一個溫暖的名字。”多么偉大的愛啊!正是這種源于人性的愛使海子的作品洋溢著宗教與人性的光輝,使他的詩不是純粹的哲學的詩化或詩化的哲學,而是具有宗教慈愛目光的人性之詩,從而更深地揭示了人作為人的本來面目:存在中一分子,自然中一員。
“詩不是詩人的陳述,更多的時候是實體在傾訴。”在海子這里,詩是自然生成的,而詩人的任務不過是把它說出來而已。
就讓我這樣把你們包括進來吧!
讓我這樣說
月亮并不憂傷
月亮下
一共有兩個人
窮人和富人
紐約和耶路撒冷
還有我
我們三個人
一同夢到了城市外面的麥地
白楊樹圍住的
健康的麥子
養我性命的麥子!
海子他創作的目的就是要拂開歷史語境在詞語表面造成的遮蔽,使詞語回到涵義本身。比如“麥子”、“麥地”等海子的常用意象,讀者們常常認為它們包含了很豐富的涵義,但只要我們認真地閱讀了,就會發現詩人是在元素和詞根的意義上使用這些詞的。“麥地”就是生養詩人的麥地(我們生存之所),“麥子”就是詩人賴以延續生命的麥子(生活的必須品)。正是對這種意境神秘化的追求,才使海子的詩作普遍帶著一層憂郁的色彩,充滿了某種與天地精神互相往來的空曠氣息。詩人選擇了“遙遠的農村”作為自己心靈棲息之地,作為詩歌延伸具體的點。他并不是在逃避,并不表示對抗,而是一種自在、散漫、自足的狀態,是一種靠近泥土心與心傾訴的方式。對于一個詩人來說,只有走進自己心靈的棲息之地,才能找到真正屬于詩歌的土壤,詩歌才會有泥土真實的氣息。
“在什么樹林,你酒瓶倒傾/你和淚飲酒,在什么樹林,把親人埋葬”,這些淳樸而直白的詩句就像黃土高原上默默流淌的母親河,沉靜而安詳,樸實而本真。詩人知道自己作為個體生命的人,會有喜怒哀樂,會有七情六欲,所以他為自己親人逝去而憂傷,在本是關心人類的時刻想念自己的姐姐,并且只想念姐姐而不關心人類。這就是真正的世俗的、自我思維的立場。
面對社會,海子顯得沉默而孤獨。他就這樣站在那個具體的點上,堅韌而執著,不管外界是如何的評價,只求自己問心無悔。選擇一個具體的點是很困難的,而去描述,更是要面朝孤獨。在當今物欲日益膨脹的今天,海子所歌唱的農村時代的一切都在逐漸銷蝕,遠去。但一種沉重的使命感驅使他不斷地向遙遠的農村走去,將散失在農村的那些文化的余暉和農諺一縷縷地收集,筑建自己的詩歌,在荒野中閃爍著耀眼的芒光。
早期的海子對詩歌的力量充滿自信和期待,他希望自己的所有信念都可以在詩歌中得到滿足。在那首膾炙人口的《祖國(或以夢為馬)》,是這樣寫的:
太陽是我的名字
太陽是我的一生
太陽的山頂埋葬
詩歌的尸體——千年王國和我
騎著五千年鳳凰和名字叫“馬”的龍——我必將失敗
但詩歌本身以太陽必將勝利
“隱隱約約出現了平常人誕生的故鄉/北方的七座山上/有我們的墓畫和自尊心/農業只有勝利/戰爭只有失敗。”在工業社會的強大攻勢面前,遙遠的農村脆弱得不堪一擊,被歷史的進程擊打得面目全非。其實海子對自己本身的失敗早已有所預感,他也知道所傾慕的農村只不過是一場夢,只能存活在詩歌中的理想烏托邦罷了。他所做的不過是把一個圖景像畫家一樣展現出來,展示它動人心魄的美麗。
“遠在遠方的風比遠方更遠”。海子也知道自己所從事的事業必將孤獨而無望。但他對詩歌的力量始終保持了難能可貴的自信力。一個時代總不能缺少詩歌。詩歌成為詩人理想和生命的寄托。直到有一天,當他發現自己建造的詩歌成一些人爭名奪利的工具。詩人的理想、追求都因為基礎的喪失而變成沒有希望的空想,真正的打擊一下擊中詩人的心臟。隨著模糊的農村景象在他的視野里漸行漸遠,他生活的信心也逐漸消亡。在海子的最后一首詩作里,我們可以清楚地讀出他對死亡的傾慕:
在春天,野蠻而悲傷的海子
就剩下這一個,最后一個
這是一個黑夜的孩子,
沉浸于冬天,傾心死亡
不能自拔,熱愛著空虛而寒冷的鄉村
他死了。在1989年3月26日的那天,天空陰沉沉的。他只留下不忍卒讀的詩句。
他的死,并不單純是詩人個體生命的消失,而是象征著遙遠農村的最后一位歌手的死亡。當海子在列車的重壓下為遙遠而脆弱的農村文明殉葬而去的時候,列車也卷走了遙遠鄉村的最后一抹余暉。
令狐才是我的一位老師,海子詩歌狂熱的崇拜者。認識他是我在貴州電力學校的時候,從他的臉上我能夠找到已故詩人海子一些模糊的記憶。
九月,我們在貴陽的一個小山坡上,他那沙啞而磁性的聲音再一次喚醒我:
隱隱約約出現了平常人誕生的故鄉
那是叔叔和弟弟的故鄉
是妻子和妹妹的故鄉
土地折磨著一些黑頭發的孤島
撲不起來
大雁棲處
草籽粘血
高岸為谷,深谷為陵
四皮駱駝
在沙漠中
苦苦支撐著四個方向
上路去,上路去
那峰葬著溫暖的雨云
隱隱約約出現了平常人誕生的故鄉
血一樣殷紅的夕陽,他就在夕陽的背景里,淚流滿面地朗誦著。遙遠的火車汽笛聲傳來,似乎要把我帶到一個遙遠的地方去,什么地方,我不清楚,但我想,那個地方一定有我心靈的棲所。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