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線訊 2007年元旦,盡管已是數九時節,但從暖意融融的廣州來到 30出頭的李海玉,自從5年前到過黔東南之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因思念而重游這里。他留戀“杉鄉”、“林海”、“苗家吊腳樓”,現在最讓他癡迷的是青龍洞古建筑群、苗族古歌、侗族大歌的歷史和少數民族風情。“近些年我幾乎每年都要來黔東南一次,每次都能得到心境的徹底放松。”像李海玉這樣因文化而了解黔東南、因文化而熱愛黔東南的外地游客很多。 以文化為靈魂,以旅游為載體,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全力營造“回歸自然”旅游首選地,促進了旅游業的快速發展。 黔東南自治州總人口441萬,苗族、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占81.9%,是全國30個自治州中人口最多,少數民族人口比例較高的自治州。苗族、侗族等民族文化和旅游資源極其豐富,擁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國內外民族、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專家深入考察后認為,黔東南是“世界苗族侗族文化遺產保留核心地”、“黔東南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和古樸的自然風貌,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唯一性”。此外,黔東南同西藏一起成為亞洲兩個被世界鄉土文化保護基金會授予全球18個“返璞歸真,回歸自然”旅游目的地的首選地之一。 黔東南自治州州委書記廖少華、代州長李飛躍說,黔東南旅游中最具魅力的就是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濃郁的人文風情,從民族文化和旅游資源極其豐富的州情出發,全州確立了民族文化與旅游相結合、培植新支柱產業的發展戰略,將文化旅游確定為各級黨政“一把手”經濟。 在發展旅游文化產業過程中,黔東南采取多種形式籌集資金,加大旅游基礎設施投入。1998年至2005年間,國家、省、州和縣投入23億元,民營企業投資12.6億元,共投入35.6億元,為提升旅游配套設施奠定了基礎。全州公路里程從1999年的5290公里增加到6766公里,主要旅游景區實現路通、電通、水通、通訊通。依托地緣優勢,黔東南州加強與湖南張家界、廣西桂林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客源互送。此外,黔東南州還打造了一些文化項目與旅游結合起來的典型:在2006年央視舉辦的青年歌手大獎賽上,黔東南的苗族飛歌獲優秀獎,侗族大歌獲銀獎。侗族大歌在廈門舉辦的第三屆世界合唱節上獲得金獎。黔東南獨具特色的民族歌舞和保留“唐宋遺風”的民族服飾,近年來頻頻在全國各地舞臺、銀屏展示。以少數民族歌舞、服飾、飲食、建筑、節日、風情等為典型代表的民族文化,日益吸引中外游客的目光,前往黔東南考察、旅游的游客與日俱增。 目前,黔東南州初步形成不同主題、多種形式的鄉村旅游體系。據不完全統計,全州從事旅游客運的運輸單位和個體戶有750家,餐飲戶6000多家,旅店1萬多家,旅游紀念品商店2000多家,直接從事旅游業的人員超過10萬人。2006年,全州共接待游客615萬人次,是2005年的2.5倍;旅游總收入達47.89億元,是2005年的2.9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