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旅游,主要指以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和戰爭時期建樹豐功偉績形成的紀念地、標志物為載體,以其所承載的革命歷史、革命事跡和革命精神為內涵,組織接待旅游者開展緬懷學習、參觀游覽的主題性旅游活動。紅色旅游資源指的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新中國成立以前,包括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重要的革命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革命精神。由于歷史的原因或機遇,黔東南正處于《2004-2010年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全國12個“重點紅色旅游區”中長征“紅色”主線主題形象為“歷史轉折,出奇制勝”重要中段的開端,區域“紅色旅游”是全國、全省主題性旅游活動的重要一環,是自治州“旅游活州”發展戰略整體旅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實施開發與保護,促進區域紅色旅游發展,能夠推動愛國主義教育和地區社會經濟發展,加快“旅游活州”發展戰略的實施。
蘊藏于黔東南苗侗少數民族聚居特定區域內寶貴、豐富、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資源,是區域開發紅色旅游的重要基礎,它主要由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時期發生的紅色歷史事件和紀念地、紀念物及其所承載的精神內涵構成。
據初步調查,全州有較為著名的紅色旅游重要載體——革命遺址85處,其中,黎平縣17處,鎮遠、天柱縣各10處,凱里市7處等。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1930年4月至1936年1月,紅七軍、紅六軍團、中央紅軍、紅二軍團先后五次進入黔東南,轉戰12個縣境。紅軍傳播革命真理,建立革命政權,實踐黨的民族政策,播撒革命火種,在苗侗各族人民的支援下,前仆后繼、浴血奮戰。其活動長達兩個多月,留下了眾多紅色歷史、革命遺址遺跡。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黎平會議討論通過了《中央政治局關于戰略方針的決定》,黨和紅軍開始實現戰略轉移,會后作出的《中央軍委為建立川黔邊根據地軍事行動的決定》,對紅軍在黔東南、黔北的行動路線和任務作了明確的規定,革命形勢為之一新。挽救中國革命、實現毛澤東正確主張的黎平會議在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黔東南是中國共產黨較早實踐民族政策、開展民族工作的地區之一。紅軍在黔東南實踐《關于對苗徭(瑤)民的口號》、作出《關于注意與苗民關系,加強紀律檢查的指示》,針對少數民族的實際,開展民族工作、實踐民族政策,并獲得成功,為建國后黨的各項民族政策的制定、實施、完善積累了經驗。主要革命遺址有:黎平會議會址、中央紅軍總司令部駐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領導人行居、八舟河“紅軍橋”;榕江紅七軍軍部舊址(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榕江戰斗遺址;三穗楊至成將軍紀念館;劍河大廣坳戰斗遺址;施秉黑沖戰斗遺址; 錦屏銅鼓、河口戰斗遺址、龍大道故居(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鎮遠古城戰斗遺址、紅軍橋、周達文故居、鎮遠黨支部活動遺址(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岑鞏紅二軍團司令部舊址、冠壁山戰斗遺址;黃平戰斗遺址、舊州系列紅軍舊址;以及眾多紅軍紀念碑、紅軍烈士陵園等。
自1929年2月黔東南有中共黨的活動開始到1949年11月黔東南解放,凱里黨小組、鎮遠黨支部及在各地活動的共產黨人,宣傳進步思想,組織開展抗日救亡運動和反對國民黨統治的民主運動,胡仲毓、肖次瞻、李光庭、李長青、王定一、田伯萍、楊光文等先后在黔東南各地開展革命活動。凱里、麻江、臺江、雷山、黃平等地有中共貴州省工委軍事小組、凱里黨小組活動遺址--金泉湖李家祠堂、李長青故居、大良田酒精廠、李記客棧、文昌閣、加巴小學等。鎮遠縣有中共鎮遠黨支部活動遺址--周達文故居、鎮遠師范等。
抗日戰爭時期,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在黔東南的中國共產黨組織和黨員、黔東南各級國民政府組織發動各界進步人士、愛國人士積極開展了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紅軍傳播革命真理,實踐黨的民族政策,宣傳反帝抗日主張,使各族人民深受影響,為掀起轟轟烈烈的抗日救亡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各縣成立抗日組織,組建民眾抗日武裝,各族青年應征入伍,社會各界大力募捐,搶修舊州飛機場、三穗飛機場、天柱飛機場和榕江飛機場,修建桂穗公路、黔桂公路、鐵路等,開展了不同形式、豐富多彩的抗日救亡活動。王澤龍等組織侗苗子弟兵開赴上海抗日前線,數千將士屢創日軍,浴血“八一三”淞滬會戰。8年中黔東南16個縣的征兵入伍或自愿參軍者為91747人,陣亡將士1156人,黃平縣在抗戰前線為國捐軀官兵達百人。國共合作特殊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團體及其堅持反戰活動,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1938年12月至1944年8月,國民政府軍政部鎮遠第二俘虜收容所(和平村)先后關押日本戰俘500人,其中部分日本人被發展為“在華日本人民反戰同盟會”盟員,在和平村管理人員康天順(中共地下工作者)、朱宗熹等人組織下,將“日本八路”反戰同盟隊伍擴大至137人,開展了一系列反戰活動,為全國抗日救亡運動增添了新的內容。州內黃平縣有為抗戰作過重要貢獻的盟軍“飛虎隊”舊州機場舊址;鎮遠縣有“在華日本人民反戰革命同盟會和平村訓練班”舊址;丹寨縣有“黔南事變”、“九·一三”事件遺址;天柱縣有抗日名將吳紹周故居、高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碑等。
1949年1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五兵團十六軍、十七軍挺進黔東南,突破“黔東第一關”甕洞,于11月4日解放貴州第一座縣城——天柱,11月8日解放黔東重鎮—鎮遠城。11月4日至1950年2月,16個縣先后解放,黔東南的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1950年1月至1951年3月,各族人民和剿匪、接管部隊緊密團結,不畏艱險,開展了誓死保衛新生人民政權的剿匪斗爭,共消滅土匪53400多名,繳獲各種槍支23900多支。解放和剿匪戰斗中,470余名解放軍指戰員干部民兵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州內各縣、各鄉鎮大多都發生過解放戰爭、剿匪斗爭中的較大紅色歷史事件,留下了一些重要戰斗遺址、遺跡,如三穗戰斗、青溪戰斗、鵝翅膀戰斗、九潮坳戰斗、一碗水戰斗、梨樹坳戰斗遺址,石岑鎮施合圍、雷公山合圍、盤山合圍、劍朗合圍、黎從榕合圍、雪涼合圍“六大合圍”,以及天柱、錦屏圍殲,舊州、凱里、下司剿匪保衛戰,天柱、麻江、臺江、施秉縣城保衛戰等重要戰斗遺址、遺跡。
區域紅色旅游資源豐富、特色鮮明,其特點可歸納為三點:一、鮮明的時代性。它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活動為主線,以影響深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會議”及其體現的實事求是精神為代表,其承載的不僅是一個政黨的革命精神,已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核心內容,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永恒的生命力。二、獨特的民族性。許多重大歷史事件發生在特定的苗侗少數民族聚居區域,中國共產黨在黔東南開展了民族理論與政策的早期實踐,紅軍各部針對苗侗少數民族實際開展了系列民族工作;其紅色文化遺承與清水江、都柳江“兩江”流域分水嶺的自然生態、苗侗各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已相伴相融為一體,已融為以和諧為核心的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豐富內涵的一個重要成分。三、內容多彩紛呈。一是區域承載重大紅色歷史事件的遺址、遺跡和精神內涵分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等各歷史時期,表現豐富多彩。二是紅色文化遺承分布廣泛,雖主要集中于紅軍長征主線及周邊的革命老區黎平、榕江縣及東北中南部,但16個縣均有分布,相對集中連線成片。“黎平會議”作為黨和紅軍實現重大戰略轉折的開始,具有中國革命史承上啟下的重要銜接作用,鎮遠“和平村”較完好地承載著“日本八路”反戰同盟反戰活動內容,屬全國唯一尚存。“黎平會議”的精神和成果,黨和紅軍在黔東南形成或實踐的軍事理論、民族政策,以及區內眾多紅色題材史料、研究成果、文學影視戲劇作品等都表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
各歷史時期、各地積淀的紅色文化豐富厚重,再由于融入苗侗民族特殊人文地域環境的原因,使區域紅色旅游資源在全國表現得與眾不同、獨具特色,具有重要開發價值。
(莫新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