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該鎮是一個民族大雜居、小聚居的鄉鎮,全鎮以苗族為主,有苗、仫佬、畬等15個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81.26%,其中苗族占52.41%,仫老族占16.57 %,畬族占8.62%。
活動中,花橋村老黨員王玉桂帶領畬族婦女用東家話(畬族語言)編祝酒歌歌唱草莓帶領群眾致富奔小康,唱出該村在教育實踐活動中為群眾創建草莓基地,引進草莓新品種,實現產業強村、草莓富民的喜悅;甕港村仫佬族群眾用仫佬族語言編山歌歌唱黑色食品試種成功,唱出該村將發展黑色產業作為自選動作,找尋帶領貧困山村群眾發家致富路子的歡樂;銅鼓村用農民畫畫出下司開發建設苗鄉日新月異,苗族人民日子越過越紅火的變化;新華、擺仰等村用苗話向廣大苗族群眾宣傳教育教育實踐活動,征求意見,作出承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進一步凝心聚力謀發展。
該鎮還組建文藝隊伍,精選各兄弟民族群眾自編自導自演的優秀節目,在全鎮14個村居開展巡回演出,從凱麻同城化建設、產業發展、誠信計生、一事一議、民生保障、廣播電視村村通、四在農家美麗鄉村建設等項目立意,以舞蹈、山歌、合唱、小品、快板、樂器等多種表演形式為載體,生動演繹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真實場景和強農惠農的喜人畫面,進一步增強教育實踐活動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該鎮通過用民族“語言”傳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聲音”, 把民族文化的內驅力、影響力注入教育實踐活動中,不斷增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活力,讓全鎮各族人民群眾自覺攜起手來,萬眾一心,為率先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下司經濟社會和開發建設跨越式發展、實現建成美麗下司的宏偉目標而共同努力奮斗!(張文品)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