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他叫楊育澤,男,苗族,48歲,貴州省凱里市舟溪鎮營盤村人,自由職業者,省作家協會會員,黔東南州作家協會副秘書長。
他的家鄉營盤村位于凱里山城的東南面。歷史上,這里的一代代先民戰天斗地,開山造田,修路建房,寫下千年燦爛而又獨特的農耕文明。同時,這里又是多次苗族戰爭之地。其中,爆發于1872年3月的烏鴉坡之戰,宣告轟轟烈烈十八年的貴州各族人民反清運動降下帷幕。這就是說,別看今天這個不怎么起眼的行政村,盡管“山高皇帝遠”,但在歷史上,曾有過它的驚天動地、壯麗雄偉和可歌可泣!
端起手中筆 誓寫全村史
作為一名作家,楊育澤十分熱愛自己的家鄉。這里的一山一水、一樹一石、一草一木,都在他的內心深處留有珍貴的記憶。所以,很久以來,他一直在思考著家鄉這樣的一個歷史問題,即這個生我養我、經歷了千年風雨洗刷的古寨,究竟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它曾經具有什么樣的經典性呢?它長長的歷史記憶是什么呢?他認為,作為從這塊土地撫育出來的兒女,在鄉村傳統文化越來越脆弱的今天,這已經是一件時不我待的事,必須趕快將本村的歷史記錄下來,將全村人的共同記憶記錄下來。他想,我現在不去保護它,留住它,還要等到哪一代人呢?
尤其是,隨著“大凱里”戰略規劃的推進,這里的旅游價值正在升溫,鄉親們對開發旅游業的愿望很高,迫切希望有人挖掘出本村深厚的歷史文化,為下一步打造旅游業作好文化上的準備。
于是,四年前的2011年,在城里生活了將近30年的他,爆發出一股強烈的沖動:為了搶救家鄉的文化遺產,為了留住全村人的歷史記憶,也為鄉親們下一步發展旅游業、探索一條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子做好準備,馬上用手中之筆將全村的歷史變遷記錄下來,
逆行歷史道 甘當孤獨者
自此,他將自己的各種規劃全部放下,自備餐旅,犧牲時間和精力,投入到了這個既定的文化之旅。他的步履又重新回到那些曾經熟悉的田野、山頭、路邊、樹下、屋頭,一一去走訪那些寨老、長者、智者和村婦。他用一個文史家的眼光,重新仔細審視這個古老山寨的千年歷程,他一丁一點去拾起那些遺留在各家各戶、男女老幼口中彌足珍貴的傳說和記憶,一篇篇地整理成章。
一開始,他以為這樣做下去,用不了多久,這段歷史記憶就很快重現。因為他是這樣想:這個普通的山寨,頂多用個10萬字就足以詳述它的一切。
但是,隨著調查的深入和寫作的投入,他這才發覺當初的想法完全的錯。他發現,過去對家鄉的了解僅僅是一知半解,原來,這個穿越了宋、元、明、清幾代幾朝的古寨,它的歷史竟是如此的悠久綿長,浩浩蕩蕩,凡是中華民族所經受的跌宕起伏,風起云涌,這個在地圖上找不到的彈丸之地,同樣一一地經歷。它的故事精彩彩紛呈;它的人物璀璨如星;它的歷史驚心動魄。這時,他意識到,自己面對的將是一個極其浩大的工程!
開弓沒有回頭箭。因為,今天他要做的,是對這座山寨文化的頂禮膜拜,是對一段已經空缺的歷史記憶進行拯救。于是,他調動自己所有的精力和心智來對付。不知不覺中,孤身一人的他,鉆進了一條長長的歷史隧道里,逆行而上,去體驗曾經的歷史脈搏,去光顧曾經的刀光劍影,去探訪曾經的英雄人物。他一個人走啊走,走過清代,越過明代,穿過元代,一直穿越到一千年前的那個地方才停下腳步。在那里,他看見了宋代時期烏鴉、牛角兩坡莽莽蒼蒼的原始叢林,聽見了腳穿木屐的第一代先民們開山造田粗獷的號子聲……
于是,他的文章越寫越長,整整用4了年之久,即在經歷了1400多個日夜的孤獨和寂寞后,終于完成這部洋洋40萬字的鴻篇巨作。
期間,不少熟人因為久久聽不到他的聲音,都以為他失蹤了,甚至以為他遇到什么消沉的事,從而離開了主流的社會生活。
在將這部厚厚的書稿交付出版公司的那天,疲憊不堪的他閉上雙眼,倒在桌面上,長長地舒出一口氣,似乎搜掉了幾十斤!
誰知書中文 字字皆辛苦
楊育澤是個寫作認真的人,尤其是對寫史這樣的事。
為了得到第一手資料,他逐家逐戶地走訪,尤其是那些有老人的家庭,他不知多少次登門拜訪,一一詢問。有時,在半路上遇到一些正在上山的村民,他就找借口跟人家拉家常,從他們的口中掏出有價值的資料。
由于書中需要村民們大量的圖片,他每次回家時堅持帶相機。只要在寨旁、路上、田野遇到某一村民,就立即抓拍。四年中,共拍下全村數百人、上千張在不同時間、不同狀態下的生活圖片。
針對許多人外出打工,幾年不回一次家的情況,他在互聯網上建立“營盤村QQ群”,向全村在全國各地務工、經商的人們征集資料、圖片,得到很多有價值的資料。
寫史必須尊重歷史事實,為此,他找來《湘軍記》、《苗疆聞見錄》、《咸同貴州軍事史》、《清實錄》、《嘛哈縣志》、《凱里市志》等一大推史料,一一查閱涉及到烏鴉、牛角兩坡的戰爭、社會發展等資料。
為了反映全村數百年來的人口發展情況,他一家家、一寨寨登門了解、記錄,終于建立出全村3個自然寨、10多個宗族、20多個支系詳細的族譜、家譜。
為了展現本村的名山、名泉、名崖,他與人一起多次手持柴刀,披荊斬棘,翻山越嶺,自海拔650米到1408米,踏遍全村境內的山山水水,一一拍照、記錄。
為了再現歷史人物形象,他先墊資請來畫家進行繪畫,將本村數十個歷史人物栩栩如生地再現出來。
為了反映本村歷代以來外遷到各個地方的支系們的發展狀況,他一個個寨子去走訪、調查、記錄。幾年間,足跡遍及雷山、丹寨、三都、獨山、麻江、爐山、凱里等多個縣(市)的10多個村寨;
為使這本書具有可讀性,讓普通讀者讀得下去,他充分考慮老百姓的閱讀需求,一反我國傳統的方志寫作方式,采用文學敘事的形式來記述,做到趣味性強,通俗易懂。同時,他用文史家的眼光,努力發現各家各戶的歷史亮點,既注重重大事件,也刻畫枝末細節,做到家家有故事,戶戶能入史,讓人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的故事、趣事和家事。成書后,有關行家認為,他的這一寫作方式,極為細膩,極為生動,極為有趣,也極為具有可讀性,在探索我國地方志史新的寫作方式上做出了一個有益的嘗試。
為了解決出版經費,他拿著已經成型的初稿,一家家上門勸說,動員大家募捐。對那些遠在他鄉的人員,他不惜打長途電話耐心溝通。他的精神,深深地感動著全村在全國各地務工經商的人員,上至國家干部,下至打工人員,紛紛解囊集資,積少成多,終于解決頭痛的出版經費問題。
在寫作過程中,最頭痛的是家人難以理解。為此,他悄悄在辦公室寫作,不敢將這項工作帶回家。四年中,不知有多少個夜晚,他都是在午夜時分才回到家,且從來沒有過星期天。他吃掉的方便面足有數十件。至今,他一見方便面就嘔吐。
宏章繪千古 彰顯民族魂
今天,這部由現代出版社出版、共計40萬字、共有近1000幅插圖的《營盤村風云》一書,既向世人呈現這個山寨一部沉甸甸的歷史,也向世人彰顯著這個山寨一種百折不饒的精神:營盤村,這個極具標本意義的苗族山寨,千百年來,它默默地承受著中華民族發生的一切,也默默地犧牲著自己的一切,演繹著一個又一個撼人心弦、跌宕起伏的或喜或悲。它承載過很多血與火的拼搏、情與愛的交織和美與丑的較量。這么一個偏僻、弱小的山寨,之所以在一次次社會急劇動蕩中生存下來,不會消失,之所以生生不息,不斷壯大,靠的是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精神,靠的是無所畏懼、視敵如瓦石的氣概,靠的是戰天斗地、攻堅克難的本領。在這里,你看到的每一個平民都是勇士,看到的每一把戈劍都異常鋒利,看到的每一個行為都充滿智慧。它堪稱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一支部落。它讓你深深地領悟到毛主席“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這一偉大思想的真諦;它讓你找到了“從哪里來,到哪里去”這一歷史命題的真正答案;它使這個古老村落的千年歷史文化脈絡終于得以梳理清晰化、明朗化,對引導世世代代崇德向善、勤奮上進、傳承文明、提高文化歸屬感和社會責任感等,將有著深遠的影響。同時,它具有人類學、社會學、民族學的多重視角,對研究貴州民族發展史和西南社會發展史等,都有著較高的價值。
王朝文老省長對他的精神和成果很是贊賞。他在序言中認為:“在我們苗族地區,大約有六千多個行政村,大約有兩萬個寨子,但在我們的印象中,好像還沒見過一部系統詳實的村史,本書應該是第一部”、“一個小小的行政村,能夠修出一部40萬字、思想性高、內容豐富、圖文并茂、記述細膩、涵蓋廣泛、生動有趣、可讀性強、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價值的史書,實屬難得,怎不叫人驚喜”、“這是苗族歷史記載一種有益的補充”、“它給后人留下了一份寶貴的精神財富,開了這方面的一個好頭。”
奮筆疾書寫村史,留得華章照未來!楊育澤以一人的頑強精神和超強毅力,完成了一項重大的文化使命,拯救了一個山寨的歷史記憶,復活了全村人的整體精神,給后人后世留下了一份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為此,人們稱他為“一個苗寨的‘司馬遷’”。(唐光新)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