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近日,曾經參加成昆鐵路建設的凱里人王德鈞闊別家鄉近三十年后,回到家鄉凱里市三棵樹鎮過苗年了。
王德鈞系凱里市三棵樹鎮小烏燒村人,苗族,在他二十來歲左右時,他毅然響應祖國“三線建設”的號召,背井離鄉,遠赴兩千公里之外的四川西昌參加成昆鐵路建設,從此“不聞爺娘喚女聲”。
據悉,成昆鐵路是西南地區乃至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線路全長一千多公里,于1958年7月開工建設,1970年7月竣工通車。成昆鐵路沿線三分之二崇山峻嶺、奇峰聳立、深澗密布、溝壑縱橫、地勢陡峭、地質狀況復雜,創造了世界鐵路建筑史上的奇跡;成昆鐵路與美國的阿波羅帶回的月球巖石、蘇聯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被聯合國并稱為“象征二十世紀人類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跡”。成昆鐵路建設時,各種條件十分艱苦,據報道,成昆鐵路平均每一千米鐵軌上就有兩三名建設者為之犧牲。王德鈞有幸參加了這條“國民經濟大動脈”建設,幸運地存活下來。
在參加成昆鐵路建設期間,王德鈞結識了一位四川西昌的彝族姑娘。論起長相,那個彝族姑娘比他還高,是個美麗的大姑娘,年齡比他還小十多歲。當時在鐵路工地上干活,那個彝族姑娘時常“罵”王德鈞干活太傻,人家還不起床他就起了,人家還不干他就干了,王德鈞也不怎么搭理她,就讓她三天兩頭“罵”。經過一段時間的“交鋒”和“較勁”后,這個彝族姑娘被個子不高,但勤勞、老實巴交、說話不多、“罵”不還口的苗族小伙打動了,愛情的火花由此點燃,兩人稀里糊涂就組成了新家并扎根在了四川省西昌縣禮州公社。
“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在西昌安家后,王德鈞幾乎碰不到什么老鄉,對家鄉的情況一點都不知,十分思念家鄉。因為那時還沒有通電話,他與弟弟的聯系主要靠寫信,有時信件到達老家就用一個月時間。由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通訊不暢等原因,王德鈞于1990年才回到家鄉一次。
前不久,遠在甘肅蘭州的侄女來電話告訴他,苗年快要到了,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想帶他回家鄉走一走、看一看,他和老伴欣然答應;氐絼P里時,他被眼前的一切驚呆了,凱里到處是高樓林立,一眼望不到鄉村,汽車川流不息,若不是有侄女帶路,他哪里還能找到回家的路?順著巴拉河來到小烏燒,迎接他的是一座座跨河大橋、一條條通村公路、一棟棟新房,家鄉通了電,通了自來水,通了高速公路,通了固定電話、移動電話、互聯網,家鄉離外面的世界不遠了。從上次回家到現在,王德鈞用了二十五年。二十五,是一個嬰兒從出生到青年的時間啊,人生有幾個二十五年?這次回來,他感覺家鄉變化很大,但給他感覺不變是的鄉情,他去到哪里,鄉村們都噓寒問暖,都想叫他去吃年飯,因為鄉親們不管你在外面以什么謀生,不管你混得如何,都一如既往地牽掛你、關注你。
回到家鄉后,王德鈞急急忙忙和弟弟來到了父母的墓地看望;叵胱约耗暧讍矢福赣H獨自一人,含辛茹苦才把他們兒女拉扯大,為了生計,自己卻留在了異省他鄉,母親去世時,自己連一眼都沒有看見,自己從來沒有機會為他們盡過一天孝,王德鈞泣不成聲。
王德鈞從弱冠之年出去到耄耋之年回來,逝者如斯夫!“離別家鄉歲月多,近來人事半消磨。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用這首詩來寫王德鈞老人家回家鄉恐怕恰到好處了。(王中軍)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